干部作风在变 群众观念在变 山村面貌在变脱贫攻坚的兰武村
一条盘山公路在满山葱茏中蜿蜒向前延伸,修堰塘、改农房的场面热火朝天。3月14日,记者走进营山县黄渡镇兰武村,一路所见所闻让人耳目一新。兰武村,这个辖10个组419户1417人的建档立卡贫困村,在脱贫攻坚的大决战中,正在悄然改变。
干部作风在变
“现在的干部,与过去相比,简直有了天壤之别。”在兰武村采访,记者听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话。而该村党支部书记陈方国说:“多亏驻村工作组给我们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今年已满60岁的陈方国,二十出头就开始当干部,村党支部书记当了18年,过去总以为人熟地熟情况熟,又是“一村之主”,习惯于大事小事自己说了算;村主任冉建国,是当地一名响当当的老板,外面长期有工程,村上的工作当起了“甩手”掌柜;村文书冉小平业务工作是一把好手,却习惯于当“老好人”;村监委会主任郭友福心直口快,但习惯放“大炮”。“班子成员各打各的小九九,面和心不和,村上的工作常常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谈起兰武村的过去,黄渡镇党委书记刘忠这样描述。
转机源于2015年,兰武村被确定为全县15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市、县两级派出了驻村工作组,市委组织部“空降”干部杨涛下派该村担任第一书记、工作组组长,黄渡镇党委专门安排了党委副书记王彰和另外一名干部为成员。通过深入走访调研,黄渡镇党委和驻村工作组敏锐发现了该村存在的问题,并很快找准了症结。
汇聚脱贫攻坚力量,夯实基层组织根基是基础。按照“扎实有序,稳步推进”的原则,驻村工作组把党员队伍这个关键少数作为切入点。
确定每月7日、17日为党员教育培训日,由第一书记讲党课或相关单位业务人员开讲座。学习内容既有党性党纪教育,又有扶贫政策宣传和扶贫项目实施中的业务指导;每月定期召开党小组会,广泛开展“三比三个一”活动,即:比思想、比行动、比奉献,每月一次总结、一次汇报、一次评比。党员自己找差距、自己加压力、自己添举措。
专门组织全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脱贫致富带头人共30余人到仪陇张思德培训学院开展宗旨教育,学习村务管理“五权模式”,拜谒朱德纪念馆和张思德纪念馆,重温入党誓词,参观西充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凤鸣镇双龙桥村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与班子成员、党员逐一交心谈心,分析存在的问题,确定整改的方向。民主生活会上,班子成员带头自我反省、自我剖析,批评与自我批评一针见血。
一系列的“组合拳”,让群众看到了变化:陈方国的妻子两次住院,但陈方国为了村上的工作,妻子每次入院都是一推再推,最终他只请了半天假;村主任冉建国把经营的公司全权交由妻子打理,一门心思扑在脱贫攻坚上;村文书冉小平动员妻子无偿为村上搞后勤,煮饭送饭到工地不间断;村监委会主任郭友福本身是个小包工头,不惜荒了自己的主业,每天骑着摩托车巡回到各个工地督查质量。
“干部的巨大转变让群众看到了希望、增添了信任、增强了信心、增进了感情。”党员冉崇谷说。
精准复核政策“五看八比对”出台后,冉崇光、冉隆云等群众主动向村上说明自己不符合扶贫对象的条件;冉隆志夫妇均为二级残疾、抱养女子外嫁山西,认为自己享受了低保,主动推让列为贫困户,后经群众举荐评议又重新纳入。在村党支部的组织引导下,“不等不靠、自立自强、抢抓机遇、勤劳致富、文明礼让”在兰武村蔚然成风。
群众观念在变
在兰武村,记者感触最多的是,脱贫奔康没有局外人,人人都是参与者。走进兰武村村委会办公室,记者刚坐下,闻讯而来的村民陈明德立即从自家提来了开水、找来了纸杯,并一一续上了茶水。据了解,陈明德既不是村干部,也不是党员,脱贫攻坚实施后,他当起了村上的义务服务员。村党支部书记陈方国说,村上建村级活动阵地,经过规划选址,需要占用陈明德、陈明福、冉崇光家的承包地,找到他们商量,大家二话没说。正是因为有了群众的理解支持,如今400多平方米的村级活动阵地已经完工,一批体育健身设施已经运抵,正在进行安装。
“水泥还要加,搅拌要均匀!”在该村6组的山平塘整治工地,68岁的老党员唐祥荣正一丝不苟地关注着施工的工序。“这个工程一开工,老唐就一直围到我们转,我们上工他上工,我们收工他才走,看到哪里没做好,他马上就要来纠正。”施工人员说。
“这是关系大多数人的民生工程,质量问题一点都不能马虎。”唐祥荣说。据了解,这项工程刚刚启动时,老唐便自告奋勇和另外两名村民组成了质量监督小组,主动请缨任了组长。而这个组长,没有分文报酬。
在该村7组何家湾,记者看到,一口刚刚整治完工的堰塘全新亮相。陈方国告诉记者,当初整治这口堰塘时,由于挖掘机进不了场,眼看工程开不了工,大家都很着急。关键时刻,村民何树林站了出来:“我把自家的偏房拆了,好给推土机进场腾条路。”一天之后,偏房拆除,施工机械顺利进场,而拆除偏房的工资及补偿,何树林提都没提。更让人感动的是,在第一轮的群众推荐中何树林家还被列为贫困户,但在后一轮的精准识别中却出了局。
“充分相信群众、充分发动群众、充分依靠群众,再难的事也会事半功倍。”这是杨涛担任兰武村第一书记半年多来的感触。
在该村,贫困对象的识别、致富产业的培育、村道公路的走向,这些问题都交给党员、群众来讨论,群众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尊重。
“迄今为止,村上先后开了76次会,大事小事都体现了民主。”75岁的老党员郭裕益,本身住在离村4.5公里的场镇上,每次村上通知开会,总要提前1个小时动身,今年初他患了感冒,恰逢村上通知第二天开会,家人都劝他请个假,可老人说:“我是党员,服从组织安排是我的义务。”山村面貌在变
“挖穷根、摘贫帽”,项目支撑是关键。兰武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市、县两级领导先后多次召集相关部门现场办公,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市农牧业局领导经常深入该村把脉问诊、献计出力。短短半年多时间,山高坡陡、自然条件恶劣的兰武村正在悄然“变脸”。
水曾是困扰该村的“瓶颈”。当天,记者看到新建的两处集中供水站主体工程已经完工,到户管线正在铺设之中。“以前,我们村靠天吃饭。遇上干旱天气,还要到处寻水吃,现在终于可以松口气了。”村民郭晓华说,据了解,这两处集中供水站可解决3至8组共680名群众的饮水问题。第一期整治的3口山平塘和一口蓄水池已经完工,250亩的土地灌溉难题可望迎刃而解。
路曾是困扰该村百姓的“拦路虎”。目前,横贯1、2、9、10共4个村民小组全长5公里的村道公路建设已完工1.9公里。9组村民冉崇应说:“这条路修通后,我有信心带领更多的乡亲跟着富起来。”冉崇应是该村一名蔬菜、柑桔种植大户,通过多年的摸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交通不畅让他吃够了苦头。眼看苦尽甘来,他说:“一人致富不算富,大家致富才算真的富。”
住曾是该村不少群众的“心结”。由于受交通和经济条件的制约,长期以来,当地群众居住条件较差,一大批穿斗房、土坯房经过几十年的洗礼渐成危房。为改善群众居住条件,该村着眼新建与改造相结合,因地制宜地提出实施“五改一平”(改房顶、改墙、改地面、改厨、改厕、平整院坝及硬化房屋周边水沟),一批具有川东北民居风格的传统村落得到有效保护。
在兰武村,虽然看不到大拆大建的影子,但一栋栋散落在鲜花绿树丛中的新房却格外惹眼。在村民冉隆和的家,记者看到,外观白墙红瓦,室内窗明几净,曾经风雨飘摇的家焕然一新。据了解,冉隆和今年65岁,由于生病致贫,改善住房一直心有余而力不足。去年,他家被识别为贫困户后,通过借助资金补助政策,更换檩桷、琉璃瓦,进行室内外打造,花了不多的钱,实现了居住条件的彻底改变。今年2月,市委主要领导在深入该村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对该村农房改造中因地制宜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目前全村18户新建和59户改造的安居工程正按计划和要求顺利推进。
“根据该村的土壤气候等综合因素,经过市县农业部门的专家论证,我们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下一步攻坚的方向,集中打造优质柑桔基地、现代粮油基地,组建优质粮油、柑桔、蔬菜、生猪4个专业合作社,注册‘兰武\’农产品商标。这样一来,村民的长远致富就会得到可靠的保证。”谈起兰武村的明天,刘忠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蓉萍)从他人屋檐下路过,房屋墙体突然垮塌,掉下来的砖头将何某砸伤。何某为此花去医疗费用4万余元,遂向法院起诉,要求房屋所有人黄某承担赔偿责任。4月6日,记者从营山县人民法院获悉,经过调...
营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营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