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不忘乡邻照顾之恩 回报社会做公益达人女医生每年出资上万元助学

南充日报 2015-11-26 18:36 大字

●本报记者 李双早

一场家庭变故后父母离家外出,7岁的她和哥哥相依为命,吃了4年“百家饭”;成才后,她不忘恩惠,时常带着礼物回村谢乡邻。感恩社会,她独自资助4名孩子,每年花销上万元。她是何君,一名“80后” 女医生,她还有一个美丽的别名———“小恩”,寓意知恩图报。

一场变故 她吃了4年“百家饭”

11月24日上午,在市内一家医院的咨询室,身穿白大褂的何君仔细为病人诊断病情。何君有着一段辛酸的童年,也因为这段经历,让她如今成为市里响当当的公益达人。

1985年,何君出生在嘉陵区李渡镇。何君与大她4岁的哥哥何松,在父母的呵护下,幸福地成长着。何君7岁那年,原本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庭出现了变故,父母留下50元钱、两件新衣、一封信离家而去。

依靠大姨一家的帮助,何君和哥哥的学业算是保住了,但生计问题却成了兄妹俩的难题。为了不让妹妹饿肚子,还没灶台高的何松尝试着做饭,一次不小心,热滚滚的米汤从灶台上撒了下来,溅了何君一身,疼痛难忍的他跳进水缸里蹲了4个小时,只有这样皮肤才不会太痛。回忆着和哥哥相依为命的困难时光,泪水不断在何君的眼眶里打转。

何家兄妹的苦被全村人看在眼里,为了照顾兄妹俩,村里30户人行动起来,轮流照顾兄妹俩的一日三餐,这一照顾就是4年。直到1996年,何君的母亲回来,兄妹俩才结束吃“百家饭”。

别名“小恩” 每月回村“谢恩”

从小的艰难生活让何君变得格外要强,她奋发读书,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四川大学。2006年大学毕业后,何君在成都开始工作,2012年回到南充继续从医。

尽管过去多年,但何君却时时刻刻记得乡亲们对她的恩惠,毕业后的第一份工资,何君领到了800元,她把工资大半都用于购买食物,并将这些食物带回村里,挨家挨户送到乡亲们的手中。尽管如今乡亲们不少已经搬离,30户人只剩10多户,但何君依然坚持每月回到当地派送礼物,聊表心意。何君的感恩之旅一直被大学同学津津乐道,于是他们送给何君“小恩”的别名,寓意“知恩图报”,这个别名也一直用到了现在。

2012年,回到南充的何君通过网络与南充一公益组织结识,在与该组织负责人第一次见面时,她拿出600元当作慈善费用。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因为公益,从小怕疼的何君克服恐惧,勇敢地成为了一个无偿献血志愿者,至今献血次数已超过20次。

每年出资上万元 资助4名孩子

从公益新人公益达人,3年时间,何君的公益足迹遍布南充各县(市、区),其中最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是,截至目前,何君已经在顺庆、嘉陵、营山三地资助了4名孩子,每年除了给4个孩子各准备600元的学费外,每隔一段时间,何君还要亲自带着礼物登门看望他们。

家住营山县明德乡的赵凤、赵峰姐弟是何君于2012年开始资助的,没有父母的姐弟俩如今由残疾的爷爷和有病的奶奶照顾,提起“干妈”何君,今年11岁的赵凤特别兴奋,并表示何君就跟自己的亲妈没两样,而对于这对“儿女”,何君的脸上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孩子们很懂事,常给我打电话,电话里还问我什么时候回家,一句‘回家\’快把我甜死了。”

在顺庆区某中学读初一的小新是何君今年开始资助的孩子,由于母亲离世,父亲一去不回,小新十分自闭,不爱说话。为了照顾这个“小女儿”,何君常常带着小新参加公益活动或者去郊游散心,不管碰见谁问,何君口中的小新都是自己的亲生女儿,这让小新对这个“妈妈”打从心底认同。“小新成绩很好,现在我们常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我希望她将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何君说。

由于大量的公益开销,何君每年捐赠的费用早已突破万元,何君表示,钱不是省下来的,而是挣出来的,为了更有实力照顾4个“儿女”,何君说她今后还将更卖力投入到工作中,赚更多的钱照顾孩子们。

(文中人名除何君、何松外均为化名)

新闻推荐

李鸿章幕僚于式枚故居隐藏营山守护百年老宅的九旬老人于启富感叹:自己年纪大了,没有多少时间守护它了

"target="_blank">●本报记者邓斐晚清时期,营山县出了一名朝廷重臣叫于式枚,担任李鸿章幕僚多年。如今,虽然关于于式枚的史料记载并不多见,但是坐落在该县朗池镇天井村的于式枚故居,经过百年风雨...

营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营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