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村民王华平承包撂荒地千余亩,种植苗木10万余株,成立了木材加工厂,还发展林下经济变荒山荒坡为“绿色银行”

南充日报 2015-08-03 19:02 大字

●熊莉

7月28日,在营山县东升镇福乐村珍稀林木种植基地,记者看到,基地内枝繁叶茂,一棵棵巨桉和红椿树笔直挺立。“若要逛完整个林子,要花上好几个小时。”基地业主王华平自豪地说,2011年,他开始种树,仅用4年时间,种植面积从当初的300亩发展到1100亩,苗木从2.6万株发展到10万余株,解决30名村民就业。

承包撂荒地 种下一片林

现年43岁的王华平是东升镇福乐村人。年轻时搞过养殖,外出打过工,但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职业。2007年,他结识了一位在成都搞林业的朋友。当他来到朋友的林业基地,看着漫山遍野的林木时,未来的发展方向在他脑海中逐渐清晰。

颇有经济头脑的王华平当机立断,在朋友的林业基地务工,熟悉各种林木的生长习性。2010年,王华平回到老家。3年的打工生涯让他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他在东升镇楼房村承包撂荒地300亩,带着村民去杂锄草、翻耕土地、开沟挖渠。次年春天,他满怀希望地种下了3万多元的巨桉树苗和香樟树苗。然而,“夏老虎”给王华平来了个下马威。2011年夏季,营山县旱情严重,王华平和村民不分昼夜挑水保苗、救苗。然而,树苗非但没能“解渴”,反而全部被“烧”死。春季的希望以失败告终。

这是王华平一生中最压抑的日子。花3万多元买回的树苗“全军覆没”。一些村民也说起了风凉话:“王华平是个疯子,拿那么多钱来栽树,这下全死光了。”家人也开始反对:“一年在外务工还能挣几万元,现在回来栽树,没赚到钱反而赔了好几万。”然而,失败的打击并没有让王华平就此中断他的种植梦,不服输的他伺机东山再起。

当年秋天,王华平贷款4万元,买回2.6万株巨桉和红椿树苗。“这次瞅着天气买的苗子,栽下后就下雨了。”他说,这次栽的树苗全部成活了。

2012年下半年,王华平又在福乐村承包了600亩荒山荒坡,栽植红椿树。通过一年多时间的摸索,王华平发现,红椿树木质好,且当地土质适合栽种。

通过长期的摸索和县林业局专家的指导,王华平掌握了腐熟土壤、选树种、施肥、喷药等种植技术,树苗成活率在98%以上。“别小看了这一片树林,一年施肥22吨,要用4辆大卡车拉。”王华平说。

偷师学艺 培育红椿树苗

2013年,头脑灵活的王华平又“坐不住”了。每次去成都买苗,不仅成本高,而且麻烦。能不能自己培育红椿树苗?

说干就干,王华平来到成都温江某花木基地育苗中心,又是递烟又是倒水,向育苗中心工人套近乎学经验。见王华平如此虚心,工人教会了他如何拌土、如何用枯草保湿等育苗技术。回到家,王华平网购了25公斤红椿树种,开始育苗。由于偷师学艺很成功,这次培育出来的红椿树苗不仅满足了基地需要,还销往营山清水、星火等地。记者在基地看到,王华平当年培育的红椿树苗,如今已长至六七米高。

王华平还有一个习惯,喜欢“淘宝”。遇到农民被征地或其它原因卖树,他便“淘”回家,栽在苗木基地里。这些年,王华平种树上了瘾,只要手头有点闲钱,就承包土地,种植林木。原来的荒山荒坡在王华平的培育下,变成了“绿色银行”。

如今,王华平成立了福发林木专业合作社和福发木材加工厂,发展林下经济,养殖跑山鸡,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并解决了30名村民就业。

新闻推荐

宣讲安全生产新要求 营造良好安全环境

本报讯(彭杰)7月30日,记者在营山县凉风乡会议室看到,该县安监局副局长、省安全社区专家组成员伍袁志对凉风乡党委、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村组干部及学校、医院、企业等主要负责人进行安全生产...

营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营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