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坚守村小42载郑勇民用行动诠释心中大爱

南充日报 2015-04-10 18:28 大字

  • 本报讯(记者 成潮生)为了不让村里的留守儿童辍学,现年59岁的公办教师郑勇民独自坚守一所山村小学42年。是什么力量让他能42年如一日,不离不弃,记者赶往营山县通天乡金堂村,走近郑勇民和他的“孩子”们一探究竟。

    3月12日上午,记者与通天乡完全小学校长何健雄等人一起,从营山县城出发,驱车1个多小时到达通天乡,再步行了约50分钟山路,终于到达金堂村。“前面那个凹型平房是郑家祠堂,村小就在这个砖木结构的平房内。”何健雄远远指着一处较为陈旧的建筑对记者说。

    “春天的雨沙沙地落到地上。雨中,一群小鸟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雨是什么颜色的……”还未走近金堂村村小,记者已听到朗朗的读书声。记者来到教室窗外,看到一名戴着老花眼镜的男子,正在教学生读课文。讲台下,只有4女2男共6名学生。这名男子,就是郑勇民。

    课间休息时,郑勇民接受了记者采访。他告诉记者,自己就是本村人,1974年初中毕业后,就回到村里当起了村小教师。在村小当教师,什么课程都要教,而且经常是几个年级一起教。学生最多的时候,一个班有40多人。

    “由于条件限制,42年来,学校校址曾换了8次。”郑勇民告诉记者,最后一次搬迁前,学校在一处山崖边,旁边还有一个堰塘,存在安全隐患。经过他多次反映,学校终于搬离了这处危险区域。

    年轻时,由于教学任务较重,郑勇民中午无法回家,常常一天只吃早晚两顿饭。“中午在学校里饿一饿就过去了。虽然很辛苦,但也很有成就感。”郑勇民说,现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少了,但仍有一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到乡上的小学去读书,“如果我累了,不在这里干了,那么眼前这些孩子就会辍学。哪怕还有一个孩子需要我,我的工作就是有意义的。”

    据统计,郑勇民在金堂村村小从教42年来,共教过600多名本村及邻村的农家学生,其中有15人考上大学。在金堂村,没人不认识郑勇民,无论老老少少,都会尊敬地称他“郑老师”。出于对郑勇民的喜爱,每逢农忙时,总会有一些学生家长主动帮他做农活。

    郑勇民曾先后获得“营山县优秀教师”和“营山县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由于他成绩突出,营山县教育部门于1996年将他由民办身份转为公办身份,他也因此有了“跳槽”的机会。通天乡完全小学曾两次调他去工作,但都被他拒绝了。“我也想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去工作,但一看到那些孩子纯真的眼神,我就没法舍弃他们。”郑勇民说。

    村民告诉记者,郑勇民不但教书是一把好手,做起家务和农活来,也一点不含糊。他的老伴到绵阳江油带孙子去了,现在家里只剩他一人,他一边教书,一边务农,还要喂猪、喂鸡、养蜂等。此外,他还是一个大孝子,不但要侍奉80多岁的父母,还要抽空照顾90多岁的岳父。提起郑勇民,村民都赞不绝口。

    “明年我就该退休了,现在我最担心的,就是我离开后,这些娃娃怎么办?”郑勇民有些忧虑地告诉记者,如果实在找不到顶替的老师,可能自己还得“坚持几年”。

    新闻推荐

    民生项目建设加快

    本报讯(张雷)4月8日,记者在营山县西干道二段棚户区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设现场看到,工人正加紧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为确保各项民生工程起好步、开好局,今年以来,该县多措并举,创新工程质量和安全...

    营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营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