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名乡村教师35年的坚守

南充日报 2015-02-09 19:50 大字

●本报记者 郑钦豪

1月28日,记者在营山县绿水镇锁口村采访时发现,最受全村人尊敬的就是该村村小教师吴勇和他的妻子。吴勇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直担任该村的代课老师,至今已35年。8年前,妻子也被他拉进这个行业。

17岁代课20年后只剩他一人坚守

1980年,17岁的吴勇高中毕业之后,就在锁口村小学当起了代课老师,当时和他在这个学校教书的老师共有4人,吴勇是最年轻的一个。

吴勇至今仍记得自己第一天上课时的情形:“有点紧张,以前都是老师给我上课,换我给别人上课,有点不知所措。”让吴勇印象最深的是,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望。“虽然第一次讲课有点不流畅,但学生们个个都很认真,不像现在的孩子东张西望的,那时孩子们上课纪律非常好。”吴勇说,就是这个第一印象,让他爱上了教师这个行业,他觉得,他有责任将孩子们教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有钱人家的孩子都送到了镇上或者城里读书,有的孩子则跟随打工的父母到了外地,锁口村小学的学生越来越少,原来的老师都相继离开:有的退休,有的转到其他学校,有的改行。直到2000年,整个学校就只剩吴勇一名代课老师,而学校的学生也从原来的上百人,变得只剩下30多人。

中途改行村民们又将他“请”了回来

一个人苦苦撑了6年,吴勇实在熬不下去了。“和我一起毕业的同学,大部分都在外面打工,挣了很多钱,我的工资太低了,而且当时娃儿又要读书,压力大,所以我就打算出去打工,挣点钱。”吴勇说,“以前教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现在一个学校才几十个,反差太大了,有点无法接受。”

2006年夏天,趁着放暑假,吴勇就和朋友们外出打工:“想着干得好就继续干,干不好又回来。”外面确实比教书赚得多,吴勇这一干就干到了10月份。

这下,村里的学生家长着急了,到处打听吴老师的下落,得知他去了外地打工,就不停地给他打电话请他回来教书。“除了打电话,他们还喊我同乡的工友劝我。”吴勇躺在工棚里想了2天,最后,他决定还是回村继续教书。“这么多娃儿没得人带,我一走,他们就没得老师了。”想到此处,吴勇的话中透出了几分自责:“耽误了娃儿一个多月的课,我这个老师不称职啊!”从那以后,吴勇再也没离开过这个岗位。

为了学生他把老婆拉进来帮忙

2007年,吴勇在村上自己办学,又当校长又当老师,一个人教语文、数学、外语、思想品德、科学、体育、音乐等全部小学课程。“这样就有个问题,比如我教一年级,那么其他年级就莫法上课,就要耽误学习进度。”思来想去,吴勇把自己老婆也拉了进来,让她带几个班。如今,锁口村小学有1年级、3年级和6年级共3个班,吴勇的妻子就负责一年级的教学工作,吴勇就负责3年级和6年级。

“现在学校只有29名学生,全都是留守儿童。”年过五旬的吴勇告诉记者,他的大女儿中专毕业后在湖南打工,现在已经嫁为人妻,生下了一个小宝宝;二儿子大学毕业后在成都教书。

“这辈子,别的没干,教书这个事情却是我的骄傲。”回忆这些年的付出,吴勇却不后悔:“这几十年教了几千个学生,干各行各业的都有,也有出色的,这辈子还是值!”

新闻推荐

返乡人员看变化

●彭杰随着春节的临近,大批返乡人员陆续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在这些返乡人员眼里,营山城乡发生了哪些变化?近段时间,记者走村串户,了解他们眼里“不一样”的营山。城市变大变靓功能不断完善先...

营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营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