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粟书岩 翰墨溢彩的文化长廊

四川农村日报 2019-11-29 05:32 大字

金粟书岩。

岩壁上的书法作品。

□唐明平 文/图

仪陇县的书法艺术世代绵延,翰墨溢彩,长盛不衰,行、隶、楷、草、魏碑、篆等风格纷呈,声名远播的金粟书岩更是该县的一道亮丽风景。近日,笔者穿过繁华的街道和富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小巷,来到位于金城镇的金城山公园,“金粟书岩”四个白色大字便呈现在眼前。

广集佳作结翰墨缘

曾参与《仪陇县志》编写和民间传统文化收集整理工作的唐向东介绍,“金粟书岩”这四个字,是徐向前同志亲笔题写的,当时写在一张宣纸上,每个字约10平方厘米大,而后按比例放大至每个字宽、高7米多,铁画银钩,镌刻在朝阳岩上端,5公里外清晰可认,堪称一绝。镌刻的位置朝向经过了精心选择,金城山东面的石体质量好,不易风化,而且比较显眼,并与仪陇中学遥相对望,寓意很好。

沿着文化路前行,不一会儿笔者便来到金粟书岩山脚下,站在崖下宽阔的道路上,一幅幅镌刻在崖石上的书法作品如书卷般舒展在眼前。自观音阁右侧出发,踏上古色古香的观光栈道,便可看到起首位置刻着朱德同志早年撰写的五言诗《怀乡》:“避暑居高耸,搔首望仪陇。白云阻乡关,回看江涛涌。”紧接着,是第一届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舒同题书的“继往开来”四字。“这是1985年完成的第一幅石刻作品。”唐向东指着崖石上遒劲有力的“继往开来”说,郭沫若、楚图南等一批著名专家、学者的书法大作和本地人士的书法佳作也都次第被刻于岩上。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为打造地方人文景点,开发旅游资源,仪陇县委、县政府向全国书法界发出了约稿信,征集歌颂“两德”精神和仪陇山水的书法佳作。很快,全国第一届书法家协会主席舒同,全国第二、三、四届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邵宇、沈鹏以及楚图南等蜚声海内外的书法大师纷纷投上了精品力作。当时共收到各路书法家作品1000多幅,由县内组织专门人员根据作品内容和质量遴选出了部分佳作刻于崖上。

如今,自观音阁东侧起至柳家岩一道长800余米的文化长廊上,200多幅书法作品错落有致,兼有篆、隶、行、楷、草等多种类别的书体,幅面最大达35平方米,最小也有2平方米,俨然成为我国上世纪80年代书法艺术集锦。

从作品内容看,有录朱德同志诗章的,有题写古今文人精撰的励志、写景、抒情等诗词名句的,有书题颂扬祖国大好河山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豪言壮语的……从表现形式看,兼有楷、行、草、隶、篆等各种书体,可谓百花争妍,令人耳目一新。

打造精品翰墨“留香”

进入21世纪,仪陇县委、县政府为再造文化精品,对金粟书岩进行了一系列打造。2013年,着力维修并打造文化景观,对金粟书岩进行文旅结合,在周围种植了绿化植物,并在书岩下方专门修建了古色古香的木栈道和一条纵贯书岩的公路,大大方便了游客游览,让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书岩文化。2015年,对金粟书岩以保护为主,拨付专项资金启动实施文化长廊打造、修复岩刻、梳理排水管道、优化场地景物、修筑沿山沥青路、修建钢筋混凝土基础栈道,铺设木地板、木平台、休息亭、艺术墙等工作。

“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金粟书岩的传承和保护,每年都会组织专门人员进行察看和清理,还经常在各学校、社区等地方宣传,呼吁群众保护文物。”唐向东说。

近年来,仪陇县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将金城镇金粟书岩与朱德铜像园、马鞍朱德故里景区、红色经典广场、张思德纪念馆等几个景点连成一条线,以“德”文化(朱德、张思德)为主,进行综合开发,打造红色旅游景观带,发展旅游经济。每年都有很多游客来此观景赏书,学习朱德同志和张思德同志将革命进行到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感受这里的翰墨风采与魅力。

成风化人,润物无声,金粟书岩为仪陇带来了浓厚的书法文化气息。“仪陇有很多书法、绘画爱好者,其中有数十人成为全国、省、市、县各种书画学(协)会成员,一些作品曾参加海内外的各种展览,并获奖或在报刊上发表,甚至有十多人被编入《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当代书法名家墨迹》等书。”唐向东如数家珍地介绍唐天鑫、李文蛟、于渊、林品强、林学远等一批仪陇书法爱好者的成就,“不仅如此,金城小学的少儿书法活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不少作品走出国门,在日本、韩国、美国、法国、菲律宾等国展出,受到外国朋友的欢迎。”

文化,因其精神而凝聚人心,聚合群体,并达成共识而传承。金粟书岩独特的崖刻作品与周围的绿化植物交相辉映,构成了一道气势恢宏、翰墨溢彩的文化长廊。它像一幅偌大的书卷,铺展在绿树丛中、悬崖之上,熠熠生辉。

新闻推荐

提升服务 建设优质停车服务区

本报讯11月22日,记者来到G245线仪陇新政停车服务区看到,停车区干净整洁,场内标志、标线明确,车辆有序地停在车位里。G245...

仪陇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仪陇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