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妙的木偶雕琢艺术

南充晚报 2019-11-20 00:39 大字

□ 黄再林(顺庆)

木偶艺术,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技艺精湛, 是我国艺苑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如今,荣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榜首。素有南充艺术瑰宝之称的川北大木偶,早已闻名遐迩、声震海外。

木偶戏之所以古称为傀儡戏, 其原因在于木偶戏的“演员”具有双重性,真正当众演出的是“木偶”。换句话说,木偶造型既是由人雕刻而成的戏剧角色, 又是为人操纵的戏具。

追溯历史,木偶戏由乡入城,皆因流派与地域的差别,形成了风格迥异、多种多样的造型特点。 尤其在木偶戏由民间走向专业化、演出阵地由露天走入剧场的期间,木偶的造型及其雕刻艺术在一代代技师们的手工劳作中,通过不懈地改进,从木料手工雕琢到泥塑脱胎纸制, 直至采用模型脱胎的胶合制作。而且,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产品,根据戏剧内容的需要和时代审美趋向,设计、制作木偶,使之更富夸张性、可塑性与随意性。

可以说, 当下的木偶造型艺术已进入了绚烂多姿前所未有的繁荣时代。 毋庸讳言,此种造型艺术的变革,也许借鉴仿效了儿童玩具的制作模式, 虽说背离了木偶艺术一个“木”字的本色,但从轻、快、牢、美的角度审视, 它显然弥补了木料雕琢的众多缺陷。当然,这两种造型流程也有差异。若木雕人物头型, 虽没经过泥塑造型与脱胎胶合,但沿袭了戏剧艺术特征,雕琢程序环环相扣, 工艺精细巧妙、 典雅玲珑。难怪国外同行艺术的行家,十分赞赏我国传统的木雕人物头型,甚至蓄意购买。

有道是,物以稀为贵。近年来,不少亲朋好友曾向我询访和搜集古妆木偶头子(纯木雕型)。实属令人叹息,就当年南充而言,我亲眼目睹一大批雕刻精致、脸谱各异的传统木偶被火焚于“文革”之中。更为遗憾的是,这些雕刻艺人已相继去世,他们的遗作也荡然无存,唯一留下的只能是历史的回忆。

上世纪60年代,我刚步入梨园,有幸从艺于木偶造型艺术。 从随团拜师学艺到辗转大都市观摩,断断续续历经了8个春秋。虽称不上能工巧匠,但对此门艺术略有见解,至少能知晓它的制作流程。多年来的实践和体验,让我深有感触,若要学好此门艺术,除有个人的天赋、艺术的灵感、高师的传教外,若没有十年以上过硬的手工刀凿技巧, 其作品在同行中难以拜客,登不了大雅之堂。这话我常听老师教诲。

查阅有关文献, 当年在南充乃川东北地区, 尚能雕琢木偶的民间艺人屈指可数:南部的李善青、仪陇的黎春和、阆中的罗泽然, 以及川北大木偶雕刻技师杨岱。 这几位艺人除有超凡脱俗的木雕技能外,还擅长泥塑菩萨、彩绘庙宇、石雕石刻、盔头把子、书画纸扎等多种民间技艺。在木雕艺术上他们注重传统, 固守前辈艺人相传的造型程式,无论是选材用料、雕刻技法,以及一刀一凿的功夫,都有不成文的口传心授。

木偶造型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样只凭手工雕刻。概括说,八成的操作过程均离不开木槌与圆凿。因此,仅形状各异、大大小小的雕刀和内外圆凿就达几十件。而且,常用的斧子、木槌、板锯、虎钳等琐细工具,一件也不能少。木偶雕刻材料有梨木、樟木、麻柳木、檩子木等。购回符合直径的木料后,须按头型长度尺寸断料, 待风吹晾干数月后,方可用斧子砍出毛坯。从一个木偶头子雏形到取形, 全凭木槌与圆凿一捶一凿地敲打而成。当定位雕打面部及五官时,须将头型脑后开口,挖空内部,留足装置五官活动部件的空位。 尔后是面部的细工雕刻与打磨,这既是人物头像的定型程序,也是雕刻者显露刀锋绝技的关键。头型内部的安装需动一番脑子。 为让木偶的眼嘴鼻耳眉灵活转动,雕刻艺人常用杠杆原理,以及尼龙线拉动的作用, 精心地装置完活动部位的各种小件。最后是面部上色。此间,必须经过磨颜料、上底色、绘脸谱、搓光油等一系列极为细致的工艺操作。

说实话,若雕琢和安装一个活灵活现的木偶头型,至少会付出手艺人10天以上的辛劳。

新闻推荐

搭上“电商快车” 仪陇土特产销全国

本报讯(张明)11月12日,在仪陇县城内的京东仪陇特产馆线下体验店,工作人员正在忙着贴单、打包、发货(如图)。四川同耕纪农业...

仪陇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仪陇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