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老街老巷的文化记忆

南充日报 2019-11-14 05:11 大字

●本报记者 罗虹/文 李斌/图

街道是城市的文化,是城市的记忆。在仪陇县,三面环水、有着1400多年建城历史的新政镇,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纵横交错呈“井”字形的老街道,到处可以寻觅到文化的印迹。正街、新街、米市街、布市街、铁匠街等,一条街道诉说着一段故事。

近日,记者走进新政镇的老街,探访古老街道的文化印迹,听他们讲述那些代代相传的古老故事。

铁匠街:打铁声已经远去

铁匠街,得名源于这条街发达的铁匠行业。据记载,早在1904年,新政镇上就有经营五金业的铁匠,他们分为四种,大红炉匠、小红炉匠、地炉匠和金银铜铁锡匠。大红炉匠、小红炉匠、地炉匠都集中在布市街、新街交界的一条街———铁匠街。金银铜铁锡匠原本分散各地,清时集中在检雨寺下的一条街,称为打金街,后遭灾,这条街无形消失了。于是,铁匠行业的集中地就只剩下铁匠街了。

从新政镇幼儿园东南门左侧转进一个里巷,左转右拐便进入了铁匠街。站在街口一望,街长不过1000米,街道十分狭窄,街宽不到3米。街上有些住户把旧式住房改建成水泥砖房,有些商户把当街的门面从传统的活动门板换成卷帘门或玻璃窗门,后屋院墙还是老式的。不过老街住户大多依然住在上百年的老屋里。

往巷里走,越发觉得铁匠街名不符实,街道两侧的商铺大多是卖竹编器具,还间插着有手工面店、理发店、农具店,铁匠铺少之又少。走到街头巷口,寻着“铛铛铛”打铁的声音,记者发现一家铁匠铺,只见炉火旺盛,一群人围着打铁师傅,看他淬火锻造。

而在街对面,一家卖竹编器具的商铺前显得相对冷清。今年68岁的店铺老板王秀琼说,她是土生土长的老街人,既见证了铁匠街从前的繁华,也看到了老街现在的冷清。说起从前的铁匠街,王秀琼很兴奋。“我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讲过,以前的铁匠街,每天都烧炉火打铁,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王秀琼说,铁镐、锄、齿耙、铡刀、犁铧、刀剪等,还有厨房炊事用具,每天铁锤声从早响到晚,有时还伴着铁锤声入眠。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扔掉锄头,出门打工,铁器的需求越来越少,铁匠铺逐渐减少,打铁声也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只留下了像王秀琼一样,仍然坚守在这里的老街人,将铁匠街的故事代代相传。

南街:千年古城墙讲述红色故事

仪陇县新政镇南街入口,在杂草丛生掩映下的一堵石墙显得格外古朴。这就是鲜为人知的一堵唐代老城墙,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沧桑历史。

仪陇县文管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幸存下来的这段城墙,经考证就是唐朝设立新城县时修建的,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目前,残存的唐代古城墙高2.5米、长10多米。

翻开史料发现,历经1000多年风霜的古城墙,是唐代时期新政作为新城县治所的印证,更是唐以后新政镇发展变迁的历史见证。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新城县,后因避太子李建成之讳,更名为新政县,县治所便是今天的新政老街。唐乾封元年(666年),解琬调任新政县尉。垂拱元年(685年),为防御外敌侵扰,解琬大修城墙、护城壕。新政老街南街外的这段古城墙便是当年所修建。后新政县治所迁建至南部,但新政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沿着南街向里走,记者注意到,在老城墙的一堵石墙上,清晰地镌刻着一段落款是“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的标语。尽管几十年过去了,但这幅红色的标语仍字迹完整,苍劲有力。据仪陇县志记载:1933年,红四方面军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当年8月,红九军军长许世友带部队攻进仪陇,占领了新政并建立了苏维埃红色政权,在这里留下了许多红军镌刻的标语。

如今,再走进南街,整条街道不过百米,木质的房梁、窗户和门板被漆成了红色。今年77岁的刘元清老人仍然怀念过去的南街,客商云集于此,各种农副产品应有尽有。如今,曾经热闹繁华的南街已经归于平静。

盐店街:开品鉴馆传承历史文化

盐店街,顾名思义,就是因制盐、卖盐而兴起的一条街。

新政制盐、卖盐历史悠久。据记载:“新政县有盐井”“新政不凿井,淡死巴中人”。在隋唐时期,新政镇盐业繁荣,已形成集市一条街。唐代盐商争相而至,新政便成了盐巴的集散中心市场,当时盐店街的盐商有三十几家,如利川通号、焕成山商号、大昌店、全德公号等都是长期经营盐业的商店。

新政每场可销售400包盐,每包245斤。当时的经营方式是薄利多销,每包最高利润只有100元。各盐商除自销外,也给盐区盐商代手倾销,手续费每包只取一角,也有代卖,分文不取的,盐业的兴旺给新政镇盐店街带来了繁荣景象,骡马、民夫往来此间,旅馆、饭店、茶店、酒店生意兴隆,市面繁华,热闹至极。

而如今再走进盐店街,虽不见往日车水马龙的景象,但街道内服装店、饭馆、粮油店、超市等也一应俱全。街上一家古镇文化品鉴馆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记者走进店内,只见各类门框、牌匾、桌椅、瓶瓶罐罐等被完好收藏。

“这些老物件,是我花了20多年功夫找寻收藏的。”现年45岁的老板黄天伦自小就生活在新政老城的盐店街,他说,“家在新政老街,从小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对周围环境很熟悉,有种特殊的感情。”

2015年,黄天伦在家人的支持下,把自家老院子改为品鉴馆,布置展厅供客人们免费参观。“成立品鉴馆,既能让更多人来参观和了解这些收藏,还能起到传承新政历史文化的作用。”黄天伦说,收藏老物件后还要搞清楚它们的来历与用途,深究背后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搞不清楚的物件,他就去询问年长的老人或者查阅史料书籍,然后把这些资料分门别类地用文字记录下来。

“新政盐店街是我的家,这种乡土情结驱使我坚守逐渐远去的民间传统文化。”黄天伦说。

新闻推荐

志愿者在行动 助力市民素质提升

(范红英尹小丽)日前,仪陇县城的大街小巷活跃着一群身穿红马甲的青年志愿者,为市民发放《创建天府旅游名县宣传手册》和《...

仪陇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仪陇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