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艳拾遗金龙舞盛世

南充日报 2019-10-17 01:09 大字

●本报记者 徐嗣千

仪陇,1000多年的建县史给这个川东北小县城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史迹和众多的文化符号,仪陇文化由远而近的足音在传承中沉淀和发展。金龙舞作为仪陇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当地群众喜爱。近日,记者探访了仪陇金龙舞的非遗传承人李晓艳,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聆听她背后的传承故事。

1 受父亲熏陶 对金龙舞达到痴迷状态

李晓艳,今年47岁,是仪陇县金城镇人。李晓艳的父亲李爱民是一个舞龙爱好者,年轻时长期组织舞龙队到街道社区表演。热闹的场面,高难度的动作,地道的传统文化气息都深深地吸引了她。受到父亲的熏陶,她对金龙舞达到了痴迷的状态。

采访中,李晓艳告诉记者,小时候父亲只要组织队伍训练龙舞或是参加县里的节庆活动表演,她每次都要跟着去看。

一般都是晚饭后,李晓艳的父亲便吆喝着带领大家来到一个类似球场的训练基地。擂鼓起势,一声呐喊,蛟龙长驱直入,圆场布阵,叠加亮相,威风凛凛。雷动的鼓声、老爸的口号声、队员们的呐喊声响彻云霄,气壮山河。一个套路下来,所有的人大汗淋漓,却大呼过瘾。

“听着父亲悉心地讲解,看着舞龙队员们各种精彩的动作,我对这份传统艺术有了更深的感情。”李晓艳说。

李晓艳告诉记者,金龙舞是根据彩龙舞演变过来的。早前的民间艺人们或因为舞龙队人员的组织和缺乏性、或因为增加走街串巷及适应各种场合表演的灵活性、或因为以家族为组队游走表演的方便性等诸多因素,就将原有彩龙的龙身加以精减,留下了五节,由3人起舞,俗称“五节龙”;又因龙衣红黄搭配、金布镶嵌,在太阳光下舞动起来金光闪闪,故又取名“金龙”二字,金龙舞由此得来。

“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关于龙舞种类、龙舞表演等故事,我把他们都储存在了自己的记忆里,并逐渐开始从锣鼓声中感染着龙的精神,解读着传统文化的精髓。”李晓艳说,因为金龙舞以短小精悍著称,穿、转、过腰这些动作的难度就更大,因此需要队员们要有更高超的技术和耐力。

李晓艳告诉记者,她深深热爱着这份艺术,甚至到了痴迷的状态,希望自己能用微薄的力量带动文化的足音,唱响这文化底蕴厚重的德乡仪陇。

2 追逐龙舞精神 传承弘扬德乡传统文化

李晓艳说,好的传统文化艺术需要有人去开拓、去创新,更好地传承下去。这不仅是个人的热爱,也是历史的使命。于是她成功创办的仪陇县“离堆欢歌”文化品牌,是一个新的思路和好的开端,也是对仪陇文化的一次深情告白,更是对仪陇文化的敬畏和遵从。

“离堆欢歌”春节民俗踏街暨系列活动的成功举办,让龙舞重新回到了民俗表演的舞台。为了更好地传承龙舞文化,李晓艳和同伴一起策划开展了仪陇县首届龙舞培训活动。来自全县各乡镇的队员代表组建成了多支龙舞队,从最基础的动作到动律组合,从独立的个体到队员的相互配合,无不做到事无巨细地传授。作为指导老师之一的她,更是从这次培训活动中收获到更多的经验,感悟到龙舞精神更多的意义和价值。

“从那以后,我对成立仪陇县龙舞传承基地的想法愈发强烈,并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和支持。”李晓艳说,随后以学校、社区为基础,以乡镇纵推普及,龙舞传承基地的队伍日渐增多,并逐渐发展起来。

作为基层群文工作者,李晓艳不断挖掘地域文化特性,创作和编导各种优秀文艺作品进行展演,不仅为宣传,更是为传承。她曾经编撰、整理出仪陇龙舞文稿交付市级编撰小组,得到了专家组的肯定和好评;同时执笔编撰《仪陇民间舞蹈》,进一步推进仪陇龙舞传承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以人群特征规划龙舞模式、指定培训方案,多方位、多形式普及和传承仪陇系列龙舞,创编出更多有意义、艺术性高的文艺作品和龙舞套路,把更多的受众发展成为文化的共建者,和更多的仪陇龙舞人携手共进,以“龙”寓“陇”,探寻文化足音,拾遗金龙盛舞。

“学文化、做文化、挖掘和传承文化,是责任、是荣幸、是欣然爱上的使命感。文化的足音是历史的凯歌,我希望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能让这份艺术文化传承优良,砥砺前行。”李晓艳说。

新闻推荐

仪陇县公安局交通警察大队公告

以下被暂扣的机动车车主或驾驶人请自本公告之日起3个月内到我大队接受处理,并提供被暂扣车辆的合法证明。逾期仍不前...

仪陇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仪陇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