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文星关帝庙:百余年历史宛在眼前

南充日报 2017-11-27 02:35 大字

●张明 尹小丽

在仪陇县东北部,有一座古朴的小镇———文星镇。穿过宽阔热闹的街道,走进一条窄窄的巷子,是文星的老街。鳞次栉比的老屋,写满岁月的年轮;斑驳的土墙上,印着时光的倒影,石刻雕花、青瓦阁楼、石板巷道,历经数百年岁月,增添了老街的古朴雅致。

在当地老人何义芳的带领下,记者顺着街口的小巷一路前行,拐过两个弯,视野豁然开朗,一座庙宇矗立在眼前。青黑色的瓦片、高挑的檐牙、飞翘的檐角,朴实典雅,卓尔不群。历经百余年岁月,庙门上古朴的字迹———圣庙,依旧风采如初,圆润饱满。何义芳告诉记者,这就是关帝庙。

据老人介绍,庙宇建于清咸丰年间,是一座主体建筑规模宏大、气势非凡、雕梁画栋而又不失庄严肃穆的庙宇。由于是为供奉三国时期蜀国的大将关羽而兴建的,也称之为武圣庙。庙门前立有石碑,“文星关帝庙”几个大字清晰可见。大门两侧一对金色石狮,威仪精致,栩栩如生,经风雨洗礼,仍遮不住它的威严之气,百余年来默默守护着庙宇。整座庙宇是典型的宫殿式建筑,呈四合院造型,整体以木质为主,辅以青石、火砖。在古树、老街的映衬下,关帝庙更显庄严肃穆。

“我们现在站的这里,是旧时的过厅,上面就是唱戏的台子。”走进庙门,何义芳向记者介绍。记者观察发现,过厅约4米宽、6米深,两边有偏房。老人指了指偏房里狭窄的楼梯,带领记者一路上了二楼。“现在四周全部刷成了白色,很多旧的传统东西都看不到了。”何义芳指着周围雪白的墙对记者说,早年南面和西面墙体上刻有红军标语,据说背景木板屏风上还镂刻有山水风光和一段段戏文图像。记者看到,二楼内部结构如中间堂屋两边房的民居,前方横梁上有雕刻的图案花纹,中央有伞状藻井,造型十分美观。

绕着四周走一圈,记者仔细观察着每一处,希望能看到更多的历史痕迹。可惜,150多年过去,绝大多数痕迹都已模糊不清甚至消失。“这个戏楼所用的柱、檩、枋、椽等木材用料,均选伐上好木材,采用穿斗结构,没有一钉一铆,全靠斗拱、大梁、立柱,纵横交错相互联结,完整而坚固。”何义芳连声赞叹后又感慨地说,“只是可惜,现在几乎没有人会这门技艺了,也没有人去建造这种建筑了。”

走出庙门,阳光穿过门前的老树,斑驳的影子散落在地上。老街的老人们坐在门前的椅子上,悠闲地聊着家常。“我小时候那会儿,庙子一般都不对外开放,只有逢年过节或者有庙会的时候,人们才能进去参观、烧香祭拜。”从小就跟随父辈生活在老街的91岁老人李强告诉记者,最热闹的要数观音会、磨刀会和财神会了。观音会每年有三次。磨刀会传说是农历五月十三龙王要赐雨给关羽磨青龙偃月刀,地方上三派人———仁、义、礼在这一天齐聚谋事,共拜关公。财神会则是农历正月初二,新年里,人们争相到庙里叩拜财神,祈求新的一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庙会上当地还要组织人马唱大戏,一唱就是三五天。”据李强回忆,每逢庙会时,镇上和周围村子里的人,都丢下手里的活,到关帝庙里看戏。或搭一条长凳,泡一碗盖碗茶,或站立观望,悠闲自在。随着戏文里的悲欢离合,民众或拍手称好或唉声叹气。老人们听得津津有味,有些甚至入了迷,仿佛进入了戏曲的世界,时不时哼上几句。

讲到唱大戏,李强老人兴致盎然,起身给记者摆了几个戏曲动作。“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河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当年台上咿呀宛转的唱腔、急缓有致的锣鼓丝弦的画面似又重现。“新中国成立后,地方还成立了文化馆,组织专门的队伍成立戏班子唱大戏,成为了这里的一大民俗文化特色。”李强告诉记者,可惜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原有专业人员相继老去,传统戏后继无人,这门艺术便逐渐消失了。

“如果能再赶一次庙会,再听一回大戏就好了。”老人感慨地说。只可惜,无论是老街独具风格的文化艺术,还是热闹非凡的庙会活动,如今都只是老人们脑海中那抹不去的记忆。

新闻推荐

双选会上求贤若渴 用人单位开出丰厚条件

(记者李奎/文陈村铭/图)11月14日,一场供不应求的双选会在川北医学院举行。当天,参加“双选会”的800余家单位共提供了20833个岗位。为了吸引人才,一些医疗单位给出了50万元至100万元安家费的待遇...

仪陇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仪陇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