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不离不弃,抚养脑瘫弃婴7年。仪陇村民吕红珍夫妇说———“我们在一天就要养他一天”

南充日报 2017-05-11 04:05 大字
●本报记者 杜杰

母爱是人间最无私的爱。仪陇县石佛乡45岁村民吕红珍,抚养脑瘫患儿小广(化名)7年,用一段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诠释母爱的含义。

路拾男婴 她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

5月3日,记者来到吕红珍母子俩居住的出租屋。10余平方米的屋子干净整洁,摆着多张上下铺床,这是仪陇县中医院为他们提供的住宿屋。此刻,穿着红色上衣的小广,正站在窗外玩耍,等待收拾完家务的妈妈陪他一起做康复训练。

“去年5月,我带着小广到县中医院做康复训练,医院为我们提供了免费治疗和住宿。”谈起治疗,吕红珍喜上眉梢,她说做康复训练之前,小广只能坐不能站,有时候连坐都坐不稳,如今已能蹒跚走路了。孩子一点点的改变,让吕红珍无比喜悦,这些年的辛酸和委屈已经不再重要。

回忆起将小广带回家的那天,吕红珍仍记忆犹新。2010年农历九月中旬的一天,吕红珍在石佛乡的公路边发现一名男婴,孩子不哭不闹,看上去有些无精打采。吕红珍四处寻找孩子的父母无果,村干部建议她将孩子送到民政部门。几天的相处,吕红珍和孩子已经有了深厚的感情,便萌生了收养孩子的想法。和丈夫商量后,吕红珍将孩子留在家里,并取名为小广。

当时,吕红珍在做生意,丈夫是一名货车司机,夫妻俩已有两个孩子,一家四口的生活过得还算舒坦。旁人都说,她没必要捡个孩子回来,给自己增加负担。吕红珍却说:“既然孩子被我捡到了,就是我和这孩子的缘分。我只想给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对他负责。”

7年坚守 等待奇迹出现

小广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增加了不少欢乐。小广八九个月大时还不能爬行,一检查才知道,患有脑瘫。吕红珍清楚地知道这个孩子以后成长的道路有多么不易,也知道抚养这个孩子要付出多少艰辛。尽管如此,吕红珍和丈夫还是下定决心,要将小广抚养成人。

7年时间里,吕红珍走到哪里就把孩子带到哪里,对小广视如己出,她甚至停掉家里的生意,带孩子走上了一条漫长的求医之路。为了让吕红珍没有后顾之忧,吕红珍的丈夫也跟着母子俩在求医地干些建筑活。

其实,这7年时间,一纸“脑瘫”诊断书像块大石头,压得吕红珍喘不过气。“孩子两三岁的时候,一年要发两次病,医生都说没救了,亲朋好友觉得孩子患有脑瘫,没必要救。哪怕他只有一口气在,我都不会放弃。”吕红珍说,小广曾多次与死神擦肩,却最终化险为夷。

回忆起往事,吕红珍总忍不住掉泪。每当小广有微小的进步,她也会喜极而泣。收养小广虽然饱受邻里质疑,但吕红珍夫妇并没有因为这些流言蜚语而动摇。

2016年,原本在山西打工的吕红珍接到消息,称家乡有免费治疗脑瘫孩子的医疗项目,于是夫妇俩又带着小广回到家乡。在康复中心里,不乏像吕红珍夫妇一样不愿服输、打持久战的家长,时间是能否打赢这场硬仗的关键。

随着小广一天天长大,吕红珍夫妇欣慰之余更多了一份担忧:“现在我们还能照顾他,可以后我们不在了,他该怎么办?”吕红珍最大的愿望就是小广能够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我们在一天就要养他一天。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奇迹出现。”

新闻推荐

第一书记来了 大纸房村脱贫路越走越宽广

□特约通讯员鲍占芳本报记者徐铭4月17日,天空中飘着小雨,仁和区中坝乡大纸房村贫困户万有祥来到村委会,找第一书记周先华咨询大病救助和低保的办理情况。得知相关部门已经在按程序办理后,万...

仪陇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仪陇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