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充将龙头企业培育与中小型养殖场建设相结合 存栏生猪超40万头 增产保供成效明显

南充日报 2020-11-12 18:36 大字

●衡欢

今年以来,西充县多举措打好生猪增产保供组合拳,以实施“龙头培育工程、中小养殖场建设工程、散户复养工程、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防控体系建设工程”为抓手,建立健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全力推动生猪增量提能。目前,全县存栏生猪41.86万头,其中能繁母猪3.93万头,为全年出栏58万头生猪任务打下基础。

A 龙头引领 培育6家生猪养殖企业

11月10日,笔者来到位于西充县义兴镇杨家庙村的蓝润集团生猪养殖青龙项目建设现场,只见从扩繁育种场到生猪育肥场、饲料场,所有功能区一字排开,鸟瞰全局颇为壮观。钢筋混凝土结构做底座,一根根钢柱撑起整个骨架,工人们有序作业,大型机械往来不停,建设现场如火如荼。

据了解,西充于2019年10月成功招引蓝润集团50万头生猪一体化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约25亿元,占地6300亩,其中生猪养殖项目占地约6000亩。项目于2020年2月启动建设,预计2024年底完成全部建设内容。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存栏种猪3万头、年出栏商品猪50万头、年产饲料30万吨、年屠宰加工生猪50万头、年深加工肉类1万吨、年产有机肥10万吨的产能。

“前期下雨影响了工程进度,最近我们正在加班加点赶工期,生猪养殖青龙项目预计在年底建成并投产。”蓝润集团50万头生猪一体化建设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青龙项目占地400余亩,规划建设存栏2500头种猪场2个、万头育肥场1个。目前育肥场已全面建成投产,种猪场预计今年12月10日前完成圈舍主体工程。项目建成后,可年产仔猪12万头,出栏肥猪1万头,提供就业岗位100个以上。

近年来,西充先后培育茂源、远大、蓝润等生猪养殖龙头企业6家,与温氏、正大、正邦、新希望等企业签订仔猪供应协议,保障仔猪供应。仅今年就从外引进仔猪14.5万头。同时,通过自繁、商品猪选育、县外引进等方式选育种猪1.8万头,截至目前已新增能繁母猪1.2万头,新增自产仔猪33.1万头。

B 代养模式 探索生猪养殖新方向

在龙头企业引领西充生猪养殖产业欣欣向荣的同时,为鼓励县内中小型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发展,该县先后出台了《西充县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八条措施》《西充县新增能繁母猪补贴方案》《首批生猪产业发展重点乡镇恢复生猪生产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激励措施。自2019年10月以来,西充启动54个中小型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建设,现已陆续建成41个,其中35个已投产。

西充县占山乡安宁院鑫源家庭农场就是该县已投产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场之一。11月2日这一天,对于农场负责人杨礼清来说,是个令他无比高兴的日子———当天他家猪场里的首批5800头生猪出栏了,带来收益近180万元。

“首批生猪已全部出栏,目前我们正在对养殖场进行全面消毒和清洁,以迎接下一批猪仔。”杨礼清对养殖场以后的发展充满信心,“新的一批猪仔将在下个月‘入住’养殖场。”

此外,为稳定生猪生产,做好防疫工作,使全县生猪养殖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西充积极创新生猪养殖模式。“代养”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罗浩是西充县常林镇范家堰村村民,2019年10月,他从北京返乡发展生猪养殖业。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罗浩流转土地150亩,建成西充县茁然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吸引当地5户农户入股,建成可存栏6000头的生猪养殖场。今年8月,该养殖场正式投产。

11月9日,笔者在养殖场的监控显示屏上看到,猪舍里的猪膘肥体壮、长势喜人。“养殖场内现存栏育肥猪5000头,12月底就可以出栏了。”罗浩说,“我们与正邦集团携手,代养模式让我们几乎没有任何风险。”据介绍,集团为养殖场提供猪仔、饲料和养殖技术,养殖场提供养殖场地和人工,生猪达到出栏标准后,集团再以统一的价格进行收购。

与正邦集团携手的还有多扶镇天兆养猪专合社,目前合作社存栏生猪3950头,月底将全部出栏。“我们企业与西充的多个养猪场合作,共存栏生猪32000头,年前将出栏生猪12000头,优先供应西充市场。”正邦集团南充分公司西充服务部主任朱小军告诉笔者。

C 粪污利用 规模养殖场设备配套率达10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西充一手抓生猪养殖,一手抓生态种养循环,通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工程,建设生猪养殖生态循环一体化产业链,推动生猪产业绿色转型发展。

近日,笔者来到槐树镇元宝山村海纳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只见一排排猪舍干净整洁,毫无刺鼻气味,颠覆了人们对养猪场的传统印象。“这都是生态循环养殖带来的好处。”该合作社负责人蒲若灵说,他在山上建有全自动生猪养殖场,山下种植柑橘、柠檬、小麦、玉米等,并套种中药材黄精。生猪排出的粪便经沉淀后进行干湿分离,然后依次通过化粪池、氧化池进行处理。蒲若灵告诉笔者,山上猪粪制成的有机肥滋养农作物,山下收获的玉米、小麦等又用来喂猪,以此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循环产业链。

“今年猪场已经出栏生猪1200头,现在这一批猪预计明年3月出栏,将带来收益30余万元。”蒲若灵高兴地说。

走生态农业之路,步循环发展之道,这是西充县破解养殖污染的“良方”,也是产业提质增效的有益尝试。近年来,西充严格按照“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智能化、低碳化、产业化”的要求,构建生猪产业链发展一体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一体化和种养循环农业发展一体化的格局,坚持“以地定养、以养肥地、种养平衡、农牧结合”,分类探索资源化利用路径,实现畜禽粪污就地就近利用。目前,全县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有178个,设施装备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2.37%。

新闻推荐

2020海外华文媒体四川采风行走进南充

本报讯(南充日报社全媒体记者罗琴)11月6日至8日,“追梦中华·侨瞧双城记”2020海外华文媒体四川采风行走进南充,来自美国、加...

西充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充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