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氏家祠:承载百年荣耀 诉说岁月故事

南充日报 2020-05-29 07:17 大字

●本报记者 杨晓江 李然 文/图

西充县仁和镇米丹村,有一处修建于晚清时期的蒲氏家祠,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因其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2018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百年风雨、百年沧桑,蒲氏家祠依然像一位安静的老者,端坐在米丹山下,注视着米丹山村从贫穷落后走向幸福小康。

A 残缺石碑 彰显家族荣耀

蒲氏家祠坐落在风景秀丽的米丹山下,坐南朝北,占地约720平方米,青瓦屋面,重檐翘角门楼,赭红色的木结构主体,古朴庄重。从远处眺望蒲氏家祠,三重屋檐,檐角飞翘,似张开的臂膀,守护着蒲氏家祠。

5月27日,记者驱车从南充市区出发,经兰海高速转至绵西高速,约30分钟到达仁和收费站。下高速,在蜿蜒曲折的乡村道路上再行驶约20分钟,便到达米丹山村。

站在蒲氏家祠大门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廊檐两侧木柱前的两尊大石狮子,这样的大石狮子,在正门对面的祖屋也有一对。从石材和外观上看,石狮子属后来安放在大门前。

“原本石狮与柱础是连为一体的,可惜的是,头尾部分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损毁,成了不伦不类的方形石墩。”米丹山村村委会主任黄军雄告诉记者,前两年蒲氏族人又专门安放了四尊新的石狮子在大门和祖屋前。

顺着石狮往上看,木柱上挂着一副对联:“忠孝传家久,清风泽世长”。目光从木柱再往上方移动,“蒲氏家祠”四个金色大字牌匾高悬在门楣之上,黑色的牌匾四周还有金色的龙形、凤形花纹,更显艺术价值。

大门进去后是过厅式戏楼,穿过戏楼就是石板铺砌的天井。四水归堂的正面是祖堂,两侧底层为厢房,厢房上面是观戏的楼厢。因地势升高,祖堂踞七级高阶之上。据当地老人说,旧时祠堂的修建是有规定的,但凡宗祠,一般只有三级台阶,修建七级台阶必须是家族中有经过皇帝封赐的人物,否则在当时便是僣越。

说到此处,那么蒲氏家祠是谁修建?修建于何年?秘密要从祖堂下方的一块石碑说起。在黄军雄的指引下,记者在祖堂正面墙一张木桌子下看到一块布满青苔的残缺石碑,原来这一块墓碑,只有上半部分。借助手电的光亮,可以隐隐约约看到“诰封武德将军蒲”七个石刻大字,和“二龙抢宝”等石刻花纹。碑体下半部分不知下落,后面的文字也就无从考证。

尽管文字不全,但是留下的七个字,已经为后人传递了诸多重要信息。“诰封”是指明清时期对五品以上官员及其先代和妻室以皇帝的诰命授予封典,可以看出蒲氏族人曾在朝廷为官,并被皇帝认可。“武德将军”可以看出此人在武功和品德方面都有过人之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清咸丰年间,蒲氏家族出了个武举人,名叫蒲坤武,享正五品武德将军职官。黄军雄推测,这个蒲坤武与残缺的石碑有很大关联,或许石碑下半部分丢失的文字,所指就是蒲坤武。“这个残缺的石碑,彰显了蒲氏族人过去的荣耀,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一名蒲氏后人说道。

B 百年戏楼 演绎古今多少事

蒲氏家祠最初建在现址的后面,占地面积和建筑规模都比较小。古老的山村出了一名武举人,让蒲氏族人引以为傲,大家决定集资迁建家祠,扩大规模。

迁建祠堂是族人的大事,决定在原址的基础上扩建,地形坐南朝北,背山面水。在建筑用材上,严格把关,梁、柱选用的上等木料都是从外地采购,雇工运送到米丹村,木师再进行加工,制作出不同的型材、板材。

“木材烘干、防腐处理得好,就能保证建筑质量百年不朽。”黄军雄说,由于蒲氏祠堂建筑房梁、房柱、楼板等结构件用料非常讲究,使蒲氏家祠在历经百年风雨后依旧牢固如初,“像这样全木结构、保存如此完好的祠堂建筑,是极其罕见的。”

记者近距离观察祠堂建筑结构,楼厢、戏楼板材厚实,结构严谨,站在二楼的木板上,行走自如,没有闪动的感觉。建筑木构件、戏剧艺术木雕、大梁、支柱都没有腐烂、虫蚀的现象,装饰部件的彩绘新鲜如昨,这些都可以看出当年修建时用功之深,构思之巧。

祖堂正对着戏楼,也是看戏的堂厢,通常家族中的长辈坐在堂厢看戏,以示尊重。两侧是看戏的楼厢,是晚辈们的坐席。祖堂两边有梯步可上,楼厢呈长方形。从二层楼厢尽头可以走到戏台。戏台两侧有艺人休息室、化妆室,设计时考虑得非常周到。戏楼两侧飞檐撑拱上雕有文臣武将等戏剧人物和建筑形制,色泽鲜明、栩栩如生。

站在戏台中央抬头往上看,只见屋顶横梁上有“大清光绪十九”“蒲氏家族建修乐楼一座,堪舆衡德才、杨芝僣;木师黄开寿、黄开美;石师何玉贵、任仕仲各祈艺术精通”的题刻。

据了解,古时上梁颇多讲究,大户人家或族人上梁前要在脊檩上写建房题记,题记建造年代和修建人物的名字,甚至还有吉祥祝词等。从横梁题记推测,蒲氏家祠距今至少有127年的历史。

100多年来,蒲氏家祠一直是蒲氏族人社交聚会场所,祠堂戏楼,每逢大事就要请戏班子来演戏。随着时代的演变,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在一些老年人的记忆中,上世纪八十年代,原西充县川剧团还在戏楼上演过《四进士》,从那以后,戏台一直沉寂。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祠堂还曾作为当地的村小,最多的时候,学生达到三四百人,厚重的文化氛围也熏陶了前来读书的人。“后来,为了保护百年古建筑,这里停止办学。”黄军雄说,米丹村人都视蒲氏家祠为文物,村上还安排专人进行管护。

蒲氏家祠所在的米丹村曾被评定为省级贫困村,农业基础薄弱、生产生活用水困难、交通条件落后,贫困曾一直伴随着该村村民。为了摆脱贫困,该村群众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发展起了800亩有机粮油、300亩柑橘园和大型养殖场,依靠产业发展,全村百姓真正拔掉“穷根”,开掘富源,2017年实现了整村出列。

近两年,随着帮扶单位送文化下乡、清明祭祖以及蒲氏族人举行的联谊会等,一些惠民演出再次出现在了戏楼上,祠堂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喧嚣。村民在脱贫后,精神生活也得到了充实。“蒲氏家祠,是米丹村村民共有的精神家园和文化阵地。”米丹村第一书记孙勇说,将继续加强对蒲氏家祠的保护利用,让其成为乡村旅游中重要的文化景点。

岁月悠悠,祠堂无言,它犹如家乡守护者,静静目睹着古村米丹的新变化。

新闻推荐

南充市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共有各种野生动物665种,植物近2000种保护生物多样性 绘就生态画卷

●本报记者罗虹/文陈村铭/图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近年来,南充市以嘉陵江绿色生态走廊建设为主线,大力建设...

西充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充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