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民间泥塑
□ 黄再林(顺庆)
生活充满色彩,艺术伴随人生。
近年来,不少好友向我询访和搜集民间造型艺术的资料和实物,其中包括被人们视为珍稀的民间雕塑。每每提及此事,我只能婉言告知来客,泥塑木雕并非普通的手工艺术。它所涉及的条件因素较多, 如独特的作工场地与工具、复杂细腻的造型程序,及其超凡脱俗的艺人高手。毋庸讳言,笔者有幸与“民间泥人”有过亲密接触,聊上四言八句,自认不会跑题,即便是搜索记忆,也乐意和盘托出。
雕塑系造型艺术, 泥塑为雕塑之列。 雕塑起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神活动。从最初的装饰性模仿自然,到后来歌功颂德表现人物。概括讲,是在呆板的自然物上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民间泥塑是劳动人民在生活中追求审美情趣,表达敬仰崇拜的“空间艺术”。它所表现的范畴大致可分为人物、动物、静物。多少年来,发展中的现代泥塑与传统的民间泥塑属相辅相存的关系,但后者在结构上却有显而易见的缺陷。用句行话说,大凡塑造人物,难免千人一面,有肉无骨。尽管如此,民间泥塑仍具有鲜明的共性特征。譬如:寺庙中和善慈祥的泥菩萨、节庆中喜乐如神的笑和尚(泥塑脱胎面具),以及图腾崇拜的雕塑龙(含脱胎工艺造型)等,一系列民间艺术的浪漫作品,则往往同民族的宗教信仰和社俗民情紧密相连,故而被群众所熟识、所认同。
川北民间泥塑历史悠久、 人才辈出,一代代民间艺人接力传薪,为古老的巴蜀艺苑抹上了浓墨重彩。西充的王焕章、吴家汉(著名雕塑家)、南部的姜全贵(收租院雕塑者之一)、阆中的罗泽然(张飞庙泥塑者之一)、南充的刘北强(偶像雕塑师)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技艺高超、作品精湛,被誉为川北民间雕塑一代高师。艺人们不仅擅长泥塑菩萨、彩绘庙宇、石雕石刻、书画纸扎,而且还能制作戏剧盔头、道具把子等多种民间工艺。遗憾的是,在远去的岁月中,他们相继告别了人世,但先辈们的精品遗作仍存留人间。
由此可见,川北民间泥塑的鼎盛时期已载入史册。换句话说,当下的川北民间美术·泥塑已不再是强项。至此,略举一例,上世纪七十年代,为塑造南充市城中心的“嘉陵江女神”雕像,除始初的筹备会议外(笔者曾参与),从造型设计到制作落成,全都聘请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的教师操作。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此门艺术川北后继无人。正如美术界不少专家所言:雕塑系美术类别中最见功底的艺术。
国人有句名言:“一勤天下无难事”。学艺大凡如此。人家说,艺多不养家。我却见啥学啥:从最初捏制小泥人,到塑造面具大头娃; 从泥塑飞禽走兽,到制作水族鱼龙,一路走来,几十年艺术生涯几乎浸泡在民间工艺的色彩中。
那年头,艺人们教徒方式普遍以塑菩萨为示范。用他们的话说,寺庙有大有小,泥像千变万化,唯有面部神态、衣着皱纹,才最见艺人功夫。若要学好此门艺术,必须做到人勤手不闲。譬如:基本材料———黄泥粘土的选择,泥土里棉花、草纸(纸筋)的掺和,其碾捶搅拌的杂活大都由徒儿们打理。接着是骨架绑扎。此道工序必须由师傅把关,因为它牵涉到人像的比例及姿态, 则采用木条、铅丝、火麻、稻草、铁钉、铅条等为料, 绑扎出人物身躯各部位的固定框架。而且,每根架条上必须用稻草缠绕(易于泥土粘连)。乍眼看,恰似一具田间地头的稻草人。然后进行框架的砌土工序。调剂粘土干湿,把握两者粘合的最佳时机,仍是徒儿不可忽视的一道工艺。当泥土垒砌至三道工序时,人物的雏形已渐渐显露出来。接下来是造型的关键,即取舍填补泥土、修饰定型人物。此间,一件件小巧各异的黄杨木工具也就派上了用场。精雕细镂、一丝不苟,当属民间泥塑的风格特色。即便是微小的人物眼皮、嘴唇、衣纹等,于雕塑者的巧手中,无一不打磨得光滑无痕。
时光回转。在开发文旅资源、修复名胜古迹的当下, 民间艺术重放异彩。那古朴的川北寺庙、巍峨的凌云仙山, 无数尊千姿百态的泥塑神像,依然在民间艺人的塑造中,释放出无穷的魅力。
新闻推荐
●李同周衡欢又是一年春草绿,桃林朵朵笑春风。阳春三月,位于西充县古楼镇充国香桃源的十万亩桃花绽放枝头,漫山遍野灿若...
西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充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