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绸都 丝路传奇

南充晚报 2019-08-09 00:34 大字

南充是一座底蕴厚重的丝绸之城。而高坪区,更是有着蚕桑、丝绸文化的厚重底蕴。这里,栽桑养蚕曾经占据全市的“半壁河山”;这里,有“中国绸都·丝绸第一镇”,有“丝绸源点”,有百年丝绸老厂,有生产、加工、销售一条完整的丝绸产业链;这里,丝绸传统织染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里,正在规划建设丝绸小镇。桑海、蚕事、丝韵,演绎着悠悠古今多少事?

今年9月17日至20日, 南充将举办中国西部丝绸博览会。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贯彻落实全省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精神, 弘扬南充丝绸文化、传承丝路精神、展现丝韵风采,采访组将重走北方丝绸之路,向外界宣传南充是丝绸源点, 助力高坪丝绸产业文化园建设, 展示“中国绸都———南充”的美好形象。

桑蚕盛事 无地不见有桑 无户不事养蚕

记者翻阅《高坪区民间传统文化集成》一书,关于蚕桑、丝绸的民间歌谣很多,这些曾经活跃的歌谣, 既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桑蚕产业曾经的繁荣。

桑蚕、丝绸,作为高坪乃至南充的“根”文化,它既是产业,也是文化。很多人被链接在这条产业链上,生生不息。

在记忆深处, 高坪区的乡村人是极重蚕桑的。蚕桑,蚕桑,种桑养蚕。上世纪八十年代,高坪区是南充地区的桑蚕基地,蚕桑生产遍布乡镇。那时,只要你走进乡野,随处可见茫茫无际的桑树林。桑树是村民的摇钱树,他们视桑树为宝贝。很长一段时间都有“无地不见有桑,无户不事养蚕”的壮观场景,普遍家庭都要养春蚕、夏蚕、秋蚕三季,不少还要养晚秋蚕。 那时, 很多乡镇有收购蚕茧的工作站,每到收蚕茧的时节,四面八方的村民都涌向那里,很是壮观,简直可以用“人山人海”来描绘。

记者查阅记载资料,到1993年,全区保存有桑树21.9亿多株, 人均有桑树160多株,年养蚕量22万多张。至今,一些家庭依然保存着养蚕的簸箕等,部分乡镇茧站也依然可见,虽然凋败沧桑,但依然可以窥见那些年的繁盛。

丝绸记忆 见证万人企业 触摸百年老厂

位于都京街道的六合丝绸集团(原南充丝二厂),被誉为中国丝纺工业的“活化石”。六合创立于1912年,前身系民主革命家张澜与志同道合者盛克勤创办的“果山蚕业社”。1915年, 其金鹿牌生丝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夺得金奖。

上世纪八十年代, 南充丝二厂成为亚洲第一大万人缫丝厂。最兴旺时,这条产业链上的工人高达12万余人, 不少家庭一家三口就有一人在从事丝绸行业工作。

六合丝厂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如今, 踏进这里, 最引人注目的便是2016年按照原貌重建的“厂门”,石料契合,纹路清晰,高耸的厂门中央“四川丝业公司第二制丝厂”11个白色大字十分醒目,仿佛电影片名一般,向前来的每一个游人讲一个关于“六合丝厂”的故事。在厂区行走,每一声呼吸,每一次驻足,每一个凝视,都是六合丝厂百年丝绸记忆中的一帧画面:百年木屋四合院,青砖灰瓦的厂房,有些剥落的红砖墙,镶嵌着老式门窗和锈迹斑斑的防护栏杆, 以及厂内的煮茧、立缫、复摇、自动缫等一个个车间……都见证了这里丝绸业的辉煌。

在如今的都京街道, 有六合集团等规模以上企业15户,形成了从栽桑、养蚕、织绸、炼染、 服装设计、 成衣生产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2009年,当时的都京镇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丝绸第一镇”称号。

而距六合集团不远的鹤鸣路尽头,还有另外一个较大的丝绸企业,这里就是曾经的南充丝三厂(现在的德合丝绸)。1993年,这家企业名列全国500家最大纺织工业企业第103位。这里,虽然不及六合集团的规模和气度,但我们依然可以领略到曾经的繁盛。

传承之路 开启工业旅游 创意文化演绎

2016年5月,中国西部国际丝绸博览会“丝绸源点”奠基仪式暨南充丝绸文化产业园、丝绸特色小镇启动仪式在都京举行。随后,一系列传承丝绸文化的活动风生水起。

为丰富“丝路源点”内涵,先后组织3批次专家、 学者搜集整理展示赞美南充丝绸的民谣、歌曲、谚语、典故、习俗等民俗文化,编撰《蚕桑丝绸古诗赋三百首注释》《绸都壮歌》,搜集整理汇编蚕桑丝绸文化历史文献资料30余万字。举办了新华社“‘一带一路’全球行”采访暨“南充丝绸源点·丝路之光”国际摄影大赛、南充“一带一路”丝绸文化论坛暨中国“丝路源点”战略研讨会等活动。

六合集团也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恢复修葺民国风情老大门,按照复旧风实施古井、古桑景观打造;完成六合院、标记性牌坊、六合金奖留念碑及老茧库美术馆、干打垒艺术创作园恢复建设;启动了“工业旅游”,开通了小火车;举办了具有浓郁丝绸和蚕茧元素的灯会、中国绸都·丝绸源点丝绸旗袍文化活动周等。

丝绸的传统织染技艺, 是我国栽桑养蚕及缫丝织染业历史悠久的实证, 是研究我国桑蚕业及缫丝织染业发展演变的“活化石”。随着大机器和现代织染手段的快速介入,丝绸的传统织染技艺渐渐失传,但六合集团却将此项技艺留存了下来。2018年12月,省政府公布了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丝绸传统织染技艺列入其中。

如今,作为全市“100件大事”、高坪“10件大事”之一的丝绸小镇项目也有序推进。 建成后,这里又会将桑蚕、丝绸演绎出怎样的精彩,令人期待。

高坪记者站 周汉兵 高坪新闻中心 李波 本报记者 岳龙 刘海 张松 文/图

相关链接

丝路寻踪 源点南充

蜿蜒于崇山峻岭、 深沟峡谷的南方丝绸之路,开辟于公元前二世纪,绵延两千公里, 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国际贸易通道, 是中华文明与域外文明交融共鉴的文化大动脉。

2016年4月,在高坪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丝路寻踪 源点南充 重走南方丝绸之路” 大型行进式报道采访组一行从南充出发,经西充、盐亭、成都新都、邛崃、天全、汉源、西昌抵攀枝花,再进入云南丽江、大理、保山、腾冲,再经云南楚雄、昆明、曲靖、昭通,进入四川宜宾, 沿着当年南方丝绸之路, 探访与丝绸相关的历史与文化,触摸丝路与源点之间的细微关联。

历时半个月,行程近4000公里的采访活动, 结出近20篇系列报道的硕果,经本报即时刊发后,在社会上和读者中产生巨大反响。另一方面,“南充人司马相如开拓蜀身毒道”“邛杖文化经南丝路传入大夏”“丝路蜀布交易折射丝绸身影”“研究南方丝绸之路离不开南充”等学界公认、专家观点在采访中得到了印证。

南充民谣

种地种田,栽桑养蚕。勤人栽桑,懒人丢荒。养儿要好娘,喂蚕要好桑。

———民谣《种地种田》

蚕公公,蚕婆婆,上蔟去,勤做活。一晚做个铁茧壳,石磙粗,扁担长。你也忙,我也忙,三天做个遍山黄。

———民谣《蚕公公 蚕婆婆》

新闻推荐

范海钟退休后重拾文学梦,写书传承红色文化老来追梦亦当时

●曾明辉2018年5月第1次出版、2019年6月第3次出版,一年时间,抗战题材长篇小说《铜鸳鸯》出版了三次。该书作者范海钟说...

西充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充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