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派古戏楼 移民文化大融合的神韵(一)

华西都市报 2019-02-20 03:07 大字

金华寺戏楼木雕。

金华寺戏楼。

西充蒲氏家祠戏楼。(黄文志摄)

蒲氏家祠上的精美木雕。

双江镇米丹村蒲氏家祠。

(黄文志摄)

《新建乐楼碑记序》。

更多川派古戏楼,扫码上封面新闻。

□冯荣光文/图A 天回镇金华寺 一碑说尽前尘往事

成都天回镇北约2公里,留有一座古刹金华寺。这座古刹在明末清初战乱中被焚毁,清康熙年间,僧人三峨发起重建,弟子普明继承师傅遗志,历尽艰辛,四处化缘集资,在乾隆四十二年(1778)开始寺庙的重建和扩建。

十多年前,我来到金华寺,这里还是远离尘嚣,稼禾环抱,烧香拜佛的清幽之地。而现在,寺庙周边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天回镇火车站通往新都的货运大道从寺庙侧通过,将绿树掩映的寺庙红墙暴露在滚滚红尘中。甲于一方

莫不称而赞之

尽管寺外喧嚣,寺内依然守着那份清雅。炎夏火烈的阳光烘烤着大地,享受着寺庙树阴下那片清凉,心境渐渐沉静下来。这次到金华寺来,主要是看那座戏楼。戏楼古朴、大气、庄重、精美,古香古色中透视出俊逸的霸气,这是川西坝子现在绝难看到的戏楼。背面是寺庙的山门,整个建筑由十八根石柱支撑,戏楼与山门浑然一体。正面看去山门形似楼阁,四柱三开间,上悬“金华寺”匾额,平时山门紧闭,僧人和香客都走侧门,遇寺庙重大佛事活动才开启正门。

戏楼正中高悬“观今鉴古”匾,戏楼呈“凸”字形,正面四根石柱上分别镌刻两副楹联,一副是“弄假传真随他演来无非扬清激浊;移宫换羽自我听去都是教愚化贤”;另一副是“欲知世上观台上;不识今人看古人”。点明了川剧表演的娱乐性和川剧艺术的教化功能。戏楼正对面是观音殿,唱戏主要对象是酬神,戏是演给神看的,因此戏楼总是与正殿在一条轴线上。

金华寺为什么要建如此宏伟壮观的戏楼?清乾嘉时期,正是川剧走向兴盛之时,看戏是最为时尚的民俗文化活动。修建戏楼,“一以答神庥,一以培风脉”。酬神娱人,是寺庙与众多捐资人的共识。其中也包含着化缘者的感恩之情和以庙会聚集人气之意。戏楼建成后,前来参观的人“莫不称而赞之,谓其甲于一方”。

耗银1477两

碑文记述筹钱之艰在戏楼右侧,立有《新建乐楼碑记序》石碑,是清道光二十年(1841)所立,碑高1.7米,宽0.94米,碑文清晰可辨。碑记开篇即言:“从来天下事作为始者甚难,述于后者似易”。金华寺新建这座戏楼总共耗银1477两,可见当时要筹集如此巨额的银两之难,难到什么程度,只有当事者最清楚。在《新建乐楼碑记序》中占了一半的篇幅是公布建设资金账目,银、钱分别列支,账目非常细,细到“钱、分”,比如“买大小木料总共去银322两1钱7分”。建筑人工费、材料费也非常细致,比如木匠、石匠、泥水匠、彩画油漆等人工费用,材料明细到“钉子、铁器、砖瓦、松烟、纸巾、绳索”等。账目公开并镌刻在碑上,接受公众的监督,古人是认真的、诚实的。

戏楼建成后,每逢牛王会、观音会、娘娘会、文昌会、药王会,寺庙就要请戏班子来唱戏,这几台庙会戏的费用全由金华寺支出。赶庙会时,看戏的人山人海,除了天回镇本地和城区、新都来的,远道而来的有灌县、彭县、广汉、什邡的香客和戏迷。

在山门前摆香蜡钱纸摊的刘婆婆,现年77岁。据她讲,她是这里土生土长的,民国时期,在金华寺看过戏,过去都是包戏,由会首出钱。1949年后,庙子成为居民大杂院,1958年公社在这里办食堂,把寺庙里的房梁拆了,劈成柴火煮饭。戏楼除了石柱、门墩石是原来的,年辰久了其他木料都朽了。

1981年,金华寺列为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戏楼作为重要古典建筑,经过多次维修,近几年才基本恢复了戏楼的历史原貌。B 双江镇蒲氏家祠 隐于山野的百年戏楼

车停在西充县双江镇米丹村村委会门前,往前走十余米,远远看见青翠秀丽的米丹山下一栋古色古香的祠堂,青瓦屋面,重檐翘角门楼,赭红色的木结构主体,古朴庄重,与周边农家楼房形成鲜明对比。若没有周边新建的楼房,恍若你就在玩穿越,走进了百年前的古朴乡村。84岁的老人蒲体杰为我们打开了祠堂大门,高兴地说:“欢迎参观,欢迎参观!”

戏楼两侧飞檐撑拱雕有剧中人

蒲氏家祠是中规中矩的四合院落,占地面积约720平方米。大门进去后是过厅式戏楼,穿过戏楼就是石板铺砌的天井。四水归堂的正面是祖堂,两侧底层为厢房,厢房上面是观戏的楼厢。因地势升高,祖堂踞七级高阶之上,具有让人仰止的高度。蒲氏家祠最初建在现址的后面,占地面积和建筑规模都比较小。清咸丰年间,蒲氏家族出了个武举人,享正五品武德将军职官,让族人自豪。族人决定集资迁建家祠,扩大规模。

祖堂正对着戏楼,也是看戏的堂厢,通常辈份高的一代坐在堂厢看戏,以示尊重。两侧是看戏的楼厢,是晚辈们的坐席。祖堂两边有木梯可上,楼厢呈长方形。从二层楼厢尽头可以走到戏台。戏台两侧有艺人休息室、化妆室和锣鼓班子占用的空间,在戏台设计时考虑得非常周到。戏楼两侧飞檐撑拱上雕有戏剧人物,色泽鲜明,人物栩栩如生。站在戏台中央,抬头往上看,屋顶横梁上有“大清光绪十九”“蒲氏家族建修乐楼一座,堪輿衡德才、杨芝芃;木师黄开寿、黄开美;石师何玉贵、任仕仲各祈艺术精通”的题刻。根据题款年代推算,距今正好130年。

请来名师 木料建祠外地采购

修建祠堂,蒲家请来了有名的建筑木师黄开寿、黄开美在建筑用材上把关,梁、柱选用上等木料建祠,这些木料都要从外地采购,雇工运送到米丹村,木师再进行加工,制作出不同的型材、板材。在气候比较阴湿的四川盆地,木结构建筑极易腐朽,许多建筑过不了百年。

房梁、房柱、楼板等结构件用料考究,木材烘干、防腐处理得好,就能保证建筑质量百年不朽。蒲氏家祠历经130多年风雨,经我们细致观察,祠堂建筑结构整体是非常完好的,楼厢、戏楼板材非常厚实,就是人在上面蹦跳,也没有闪动的感觉。除了部分人为损坏外,建筑木构件、戏剧艺术木雕、大梁、支柱都没有腐烂、虫蚀的现象,装饰部件的彩绘新鲜如昨,体现了蒲氏家祠所具有的历史建筑价值。像这样保存如此完好的全木结构建筑,在四川不多见。修建这座祠堂,工期长、耗资大。据蒲体杰讲,当年修建这座祠堂,光是吃掉的粮食就可以堆满整个祠堂。

站在祠堂庭院中间,蒲体杰还津津有味地回忆当年在祠堂里看戏的情景。那时有戏班子来演戏,就相当于“打牙祭”一样快乐无比和难以忘怀。看川戏是乡间唯一的精神文化生活,除了过年蒲氏家祠要请戏班子来唱几台大戏,一年内就很难再看得上戏。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充县川剧团还在祠堂戏楼上演过《四进士》,这是他看的最后一场戏。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听见铿锵的川剧锣鼓声,戏台就一直寂寞到现在。

不过,他的愿望没多久就实现了。2014年7月4日,蒲氏族人在米丹村隆重集会,举行“蒲氏家祠乡友联谊会暨米丹山蒲氏家祠挂匾仪式”。这天,乡友聚会,热闹非凡。戏台上演出了川剧吐火、变脸,让老人兴奋了好几天。

新闻推荐

补选政协绵阳市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秘书长简历

赵黎同志兰劲同志毛一兵同志赵黎同志简历赵黎,女,汉族,1963年4月出生(55岁),四川西充人,中共党员,1983年7月参加工作,四川省委第二...

西充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充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