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熟变两熟 量质齐提升

南充晚报 2018-11-09 01:01 大字

立冬时节雾蒙蒙,山地但闻挖苕声。电商销售省内外,平凡珍馐好养生。今年立冬前两天,记者来到西充县金山乡采访西充红心苕一熟变两熟技术革新情况,来到庙子坝村山坡地里,只见七八十位六七十岁的大爷大妈在雾中刮苕藤、挖红苕、抹红苕,合理化分工,一条龙生产;地边公路上,停着一辆小四轮农用车转运红苕。

四川盆地秋冬多雾, 在浅丘地貌为主的西充,雾在当地也是一景。西充籍四川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家协会原副主席、 南充市作家协会主席李一清就在其散文作品《雾之下》中这样描写雾:“雾,也不停地从山顶到山脚,再从山脚到山顶,涌卷来回,时而把清明、晴朗、光与云留在山上,山下一望皆茫茫;时而又敞开身后那汪茶褐色的塘,露出些村庄、河流、道路、丘陵、田畴,湿漉漉的像水墨,有阳光闪耀的,便是油画。”

“没想到我们这些老婆子老头子还成了现在农村的主劳力。”“是啊,挖红苕是我们几十年的拿手戏,只是不像现在挖红苕一天还能挣五六十块钱。”“我们还从双桂、同仁那边跑过来挖红苕挣钱呢。这都要感谢李老板、张乡长他们。”

……

油画般的雾中, 不时传来大爷大妈们的龙门阵,他们口中的“李老板”“张乡长”,就是南充市舜之本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强、 金山乡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张云。

45岁的李志强是达州客商,去年春节,他应邀来到金山乡考察,同年3月便签协议,用9个月时间,投入现金1500万元,在金山乡桂花村创建了一个面积达2800亩的脱贫攻坚柑橘产业园。今年3月,他又流转金山乡庙子坝村、金山村1100亩土地,开启了“种苕人”生涯,把一块块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开垦成适宜栽苕的耕作地。“西充俗称‘苕国’,红苕之于西充,历史悠久、文化厚重。”说起种红苕,李志强滔滔不绝,“西充以‘东桃、西橙、南苕、北禽、中粮油’为特色产业布局,发展红苕被放在了很高的位置。而金山乡的红石膏土质不仅适合红苕的生长,提升红苕品质,而且没得任何污染,是发展有机红苕的理想环境。注入历史文化内涵的西充红苕,附加值更高,生命力也更强。红苕种植门槛低、成本低、见效快、不打药、不施化肥、产量高、产值高,就是地里长出的‘金疙瘩’。实践证明,选择在金山种红苕是明智的。”

李志强说,今年6月份,第一批红苕成熟收获,他利用控股的电商公司销售红苕, 红苕一经挖出,即便售罄。“10月6日至8日,连续三天线上电商销售红苕每天都在约4000单、1.5万公斤左右, 许多客户买了第一次觉得红苕好吃, 又买第二次第三次。现在一天的最大销量已突破5000单,苕窖里至少要准备2万公斤红苕,才敢接单了,销售完全不是问题,供不应求,地里挖出多少就能销售多少。所以这几天每天都要请上百人挖苕,农村劳力紧缺啊!”

在金山乡政府当了10年“八大员”的张云,2004年回村担任了党支部书记。 经历过红苕充饥的年代,作为土生土长有一定见识的金山人,张云深感因地制宜栽种红苕还是金山脱贫的路子之一。于是,在四川省农科院和南充市甘薯研究中心的指导下, 张云带领村民成立金山红薯农民专业合作社,改良红苕品种,2011年终于培育出黄皮红心的红心苕,建立种植基地1000余亩,消费者常年都可吃上鲜苕,合作社农民也靠种植红苕都实现脱贫。“过去种红苕,一年只是种一季,我们现在的红苕已经从技术上革新成一熟变为两熟了,就是3月份栽苕藤,6月份第一季红苕成熟收获;6月份将第一季的老苕藤苕尖剪下,栽入预留苕厢,10月份第二季红苕成熟。我们已在开展红苕一熟变三熟试验。以前一年只种一季红苕,亩产量只有2000公斤左右,现在一年种两季红苕,亩产量可达3500公斤以上。”张云说,第一季红苕卖了约450万公斤,第二季红苕估计能卖350万公斤。

位于西充南边的金山因为全是贫瘠的红石膏土壤而得名,这个土壤土层薄,蓄不住水,适合不择环境的红苕大面积栽种。“我们在金山庙子坝村、 金山村、 鼓楼沟村、 桂花村连片建设有机红苕核心基地3000亩,以核心基地带动周边种植红苕万亩左右,并在金山修建一个‘苕文化博览园’,把西充的‘苕文化’传承好,把西充的红苕产业发展好。”金山乡党委书记胥渊对金山红苕产业的发展很是看好。

南充晚报记者 何建斌 文/图

新闻推荐

古朴温馨的乡愁景象、温润亲切的历史质感、产村相融的美丽新村台商林云飞的梦里家园

●曾明辉满目青山、瓜果飘香、鲜花遍地,这是台湾商人林云飞的梦中家园。为了这个梦想,2010年,他来到西充,在凤鸣镇双龙桥...

西充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西充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