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计划5年建成5万亩银杏种植基地“归雁”返乡 当起致富领头雁

南充日报 2016-08-18 00:00 大字

●赵威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从西充县仙林镇黄楝坪村走出去的张涛,凭借聪明的头脑和踏实肯干的精神,从一个打工仔成长为建筑公司大老板,成为当地人的骄傲。

2013年,张涛却回到老家流转土地,种植起了银杏。如今,在他的带领下,全镇60%以上的土地种上了银杏。“带着乡亲一起致富,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面貌,才是我最重要的事业。”8月16日,张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坚定地说。

贫困娃当上老板 不忘家乡恩情

1977年正月,张涛出生在仙林镇黄楝坪一个农民家庭,作为家里第5个儿子,他的出生并没有给家人带来多少喜悦。

“因为家里兄弟太多了,饥饿和贫穷是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回忆过去,张涛难掩感恩之情,张家大嫂、李家二爸等给过他什么好吃的、穿的,他现在记忆犹新,“也许正是因为吃百家饭长大的,所以我对乡亲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1995年,高中未毕业的张涛辍学来到攀枝花市某建筑公司打工。“在工人队伍中,我的个子虽然最小,但是我的脑子最好。”张涛说,由于能力出众,仅隔两年,他成了公司施工队里最年轻的项目经理,“在那个‘万元户\’极少的年代,我的月收入就有1万多元。”

凭借聪明的头脑和踏实肯干的精神,2005年,张涛当上了该建筑公司总经理,个人财富开始急速增长。

张涛发财了,却没有忘记乡亲们。每年回老家过年,他都要给村里的老人拜年,发红包。

转行干农业 回乡种银杏

2013年,让村民引以为豪的大老板张涛回到老家种植起了银杏树。“这个娃儿是不是做生意整亏了?”“他是不是干了什么违法乱纪的事遭了哦?”大家议论纷纷,更有关心他的老人上门问他。

“我只是在探索转型之路而已。”据介绍,从2007年4月起,张涛感到建筑行业的不稳定性,开始到处考察投资产业。为此,他走进了众多大学校门,向许多经济学专家、学者请教。

“可以试试种植银杏树。”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俊给他建议,银杏叶提取“银杏黄酮”、“银杏苦内酯”,是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等的良药,市场前景广阔,需求量极大。几年后,银杏树长高后,还可以作为珍贵林木卖掉,再赚一笔。

“银杏抗病虫害的能力非常强,种植银杏树不需打药,不需要费很多劳力,老人都可以做。”张涛想到可以回老家发展银杏产业,还可以动员乡亲们和他一起开创新事业,心中充满了热情。

2013年,张涛回到黄楝坪村成立了四川新土地林业有限公司,并流转200多亩土地,全部种上了“大佛手”。“这个品种的银杏抗病虫害能力强,叶片含黄酮量高。”据张涛说,银杏种下第一年亩产鲜叶达到了250公斤以上,按照保底价格每公斤2.8元收购,实现亩产值700元;第二年亩产量达到350公斤至600公斤,实现亩产值1000元至1500元,第三年进入了盛产期,亩产值达到3000元至5000元。

带动贫困户 当起“领头雁”

2014年,张涛在仙林镇成立了银杏种植专业合作社。目前,该合作社已经种植银杏树3500亩。此外,他还在该县凤鸣、紫岩等地的多个贫困村带动村民种植银杏树10000亩。

在产业发展上,张涛这只“归雁”一路前行。而带动乡亲脱贫致富,他也一直在努力。

“杨大爷,你放心种银杏树,销售我来负责,我这个当侄儿子的还会骗你吗?”今年60多岁的杨春云,儿女均在打工,老伴患有风湿病,无法从事劳力活。杨春云说,按照辈分,张涛是他的侄儿。看着他家贫困,2013年,张涛刚回老家,就多次上门找他做工作,让他种植银杏树。

在张涛的劝说下,2013年,杨春云种了3亩银杏树。杨春云告诉记者:“去年,我光卖银杏叶就收入了1万多元。今天,我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再种3亩银杏树。”

如今,在张涛的努力下,该村已有50多户贫困村民加入银杏合作社,平均每户仅银杏叶年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在经营模式上,张涛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合作社提供树苗,统一规划、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管理、统一 销售,带动当地农民共同致富。

“我将以仙林镇为银杏产业发展核心,沿西太线,辐射周边乡镇,在5年内建成5万亩银杏种植基地。同时,我正在规划建设一家银杏叶加工厂,提取‘银杏黄酮\’、‘银杏苦内酯\’。力争到2020年实现加工银杏叶1.25亿公斤,实现产值20亿元。”谈起未来的规划,张涛信心满满:“帮助更多的乡亲实现脱贫致富、创业梦想就是我最重要的事业。”

新闻推荐

农旅结合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马玉竹赵威9月9日,“美丽金秋乡村体验节”开幕式暨“绿谷寻踪·西充论道”百家讲坛在中国有机生活公园举行。开幕式结束后,本报记者就西充县有机农业发展历程、农旅结合发展模式等问题,专访了西充...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