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借力“一带一路” 依托“中国绸都”千年蚕桑文化重绽光彩

南充日报 2015-11-03 18:03 大字

  • " target="_blank">
  • " target="_blank">
  • " target="_blank">●赵升华

    南充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这座位于嘉陵江畔的古城,有着3000多年丝绸文化。“巴蜀人文胜地,秦汉丝锦名邦”是古时南充的美誉;“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是南充曾经的真实写照。南充丝绸曾为皇室贡品,并远销日本等海外诸国,“绸都”、“桑蚕之乡”名满天下。

    今年是“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全面铺开的一年,也是南充市被授牌为“中国绸都”十周年。南充市委书记李仲彬多次在不同场合,就南充丝绸的发展提出了要求。他指出,南充要把丝绸产业做大做强, 品牌做优做响,让丝绸成为南充一张叫得响的金字招牌,让南充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绸都”。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高坪区将如何迎头而上,将丝绸产业做大做强?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回眸 丝绸文化源远流长

    南充丝绸文化迄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华阳国志》载:周初,今南充、西充、南部、阆中等地所产蚕丝织物已经成为周王朝贡品。唐宋时期为南充蚕丝产业的鼎盛时期。杜甫的“桑麻深雨露,燕雀伴生成”和贾岛的“蚕月缫丝路,农时碌碡村”反映了当时南充蚕丝产业的盛况。唐宋650年间,南充更是“天上取样人间织,满城皆闻机杼声”,并成为全国重要的绫绢产地。南充丝绸的产量和质量,均称冠全国,绸、绫、锦、绢、丝等10多种产品被定为朝廷常贡,此间,果州花红绫由长安输往日本,名扬中外。

    北宋时期,当地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支持蚕丝产业发展的政策。皇室及军队所用锦绮、透背、缎子等多为南充所贡。

    元代,忽必烈的“国以农桑为本”政策对于南充蚕丝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因当时战乱纷繁,南充蚕丝产业趋于停滞和衰败。到了明朝,统治者规定耕地5亩以上必植桑麻1亩,违者交绢一匹,刺激蚕丝产业发展。阆中、苍溪等地所产的水丝,畅销吴、越、闽等地。表明此时南充的蚕丝产业恢复到相当水平。

    清入主中原后,官府非常注重蚕丝产业的发展,阆中、蓬州等地均劝课农桑,西充等县还明令谷雨之后差不下乡,停征停讼,以不误蚕时。“田中清水盈盈,陌上新桑扶疏;农夫挥鞭叱牛,村姑攀枝采桑”。在南充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到处呈现出一派栽桑养蚕的繁忙景象。

    民国初,民主革命家张澜先生等留日归南人士,致力于蚕丝产业发展。张澜计划通过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南充“无地不见有桑,无户不事养蚕”的局面。并制订实施方案,兴教育,建桑园,办蚕社,开工厂,促进南充蚕丝产业发展。并创办了当时中国西部唯一一所以培养蚕丝专业人才为主的中等专业学校———原四川省立南充高级蚕丝科职业学校。一时间,丝绸厂家风起,也带来了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西充县占山乡人傅骏山投资白银万两,在南充都京坝开办兴隆丝厂,后改名为六合丝厂。1915年,南充吉庆丝厂生产的醒狮牌扬返丝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膺头奖。这次获奖,使早已闻名遐迩的南充丝绸再次饮誉中外。用这种扬返丝织成的华贵衣料和舞袜,曾轰动巴黎,畅销欧美。时隔10年后,六合丝厂的金鹿鹤牌生丝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又一次将南充丝绸推向了世界丝绸业的巅峰。

    2005年4月,南充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称号。

    转型 “丝绸第一镇”的兴衰沉浮

    2009年,高坪区都京街道办(原都京镇)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中国绸都·丝绸第一镇”称号。目前,都京已初步形成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服装、销售一条龙的丝绸加工产业链。

    走进都京街道办,“中国绸都·丝绸第一镇”的牌坊赫然在目。在四川南充六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任立荣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六合集团厂区,只听机声隆隆,但见银丝穿梭。

    据介绍,六合集团的原身为丝二厂,已有100多年历史。1978年,全国工业经济迅速复苏,丝二厂年产值在9000万元左右,1990年突破亿元大关。“这个生产规模在当时不仅是中国第一,甚至堪称亚洲第一。当时丝二厂的职工最多时上万人,被称为亚洲最大的‘万人工厂\’。”任立荣告诉记者,当时南充市农业收入一半来自栽桑养蚕,4个城里人就有2个人吃丝绸饭,南充工业的半壁江山当属丝绸产业。

    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由于国际丝绸市场的变化,南充丝绸产业陷入低谷。

    “丝绸业曾是南充的支柱产业,鼎盛时期年产值近10亿元。上世纪90年代起,丝绸产业逐渐从巅峰跌入低谷,产业规模严重萎缩。在‘丝绸第一镇\’都京,短短几年间,从业人员锐减了三分之二。”都京街道办党工委书记严辉介绍,1992年,丝二厂更名为南充市嘉丽华丝绸集团。1994年,由于国际丝绸行业不景气,国内丝绸市场疲软,全市丝绸行业出现巨亏,嘉丽华集团亦现亏。至1999年,因连年亏损,嘉丽华集团破产,移交给六合集团经营管理。六合集团开展横向联合,联姻上海第十四服装厂和上海领带厂,生产丝绸出口产品。至2011年,六合集团已发展成为集缫丝、织绸、炼染、丝绸产品生产于一体、拥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集团,并从生产原料转变为生产终端产品。

    2011年,高坪区启动占地2.45平方公里的都京丝纺服装工业园建设。严辉告诉记者:“如今,都京丝纺服装工业园已形成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并拥有全国最大的缫丝基地,南充丝绸企业八成以上的生丝由都京提供。园区已拥有以六合集团为龙头的规模企业15户。全面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上万个。”

    据了解,高坪区以都京丝纺服装工业园转型升级为突破口,借力南充港都京集装箱码头,实施“港、园、城”一体发展。目前,连接南充港都京集装箱码头与南充物流园区的快速通道———林海大道已开工建设,临港客运站、学校、保障性住房项目和棚户区改造项目已全面启动。

    扬帆 丝绸产业再起航

    近日,省政府制定“一带一路”战略“251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支持川丝抱团“出海”,鼓励南充等川东北地区发挥丝绸外向型产业优势,打造区域开放合作示范区。

    “‘251三年行动计划’在丝绸产业发展方面提到南充,表明南充经过多年努力,\‘中国绸都’品牌效益日渐彰显,这对南充丝绸产业的发展无疑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南充市茧丝绸办主任李伟介绍。

    据介绍,依托“中国绸都”这块金字招牌,高坪区按照“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围绕“做大产业、做优品牌、做强文化”的总体方针,以“丝绸第一镇”都京为载体,以百年丝绸企业六合集团为依托,快速推进中国绸都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建设,改造提升传统丝绸产业,整合开发沿江旅游生态资源,保护传承丝绸文化,规划建设丝绸特色小镇。

    高坪区计划通过2至4年努力,建成都京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重振丝绸文化。投资30至50亿元建设“两基地”(全国最大的丝绸服装生产加工制造基地、中国最大的蚕具生产制造基地)、“三中心”(中国最大的丝绸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中国最大的丝绸集散和物流中心、中国丝绸文化旅游中心),力争到2020年,新增规模以上丝绸文化旅游企业10户,新增就业岗位3万个,年吸引游客200万人次,实现销售收入超200亿元,并努力建成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让高坪成为“中国绸都”的核心区和丝绸文化旅游首选目的地。

    为实现这一目标,该区将以产业培育为主导,着力建设中国最大的丝绸服装生产加工制造基地。按照“一园一主业,一园一特色”原则,进一步拓展都京丝纺服装工业园范围,完善配套功能。引导现有丝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合作、搬迁改造等方式集中迁建到都京丝纺服装工业园集聚发展,力争到2018年,建成全国最大的集高品位生丝、高档丝绸服装面料、自有品牌服装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的丝绸服装生产加工制造基地。

    支持嘉美印染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鼓励小微困难企业借力发展。以“互联网+智能制造”为抓手,引进先进装备,按行业最新标准和先进工艺进行生产。推进缫丝自动化、织造数码化,提升丝绸印染环节效能。加大丝绸终端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支持发展丝绸衍生品,做长产业链。

    以土地优势、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业内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大企业大集团入驻,并实行“一企一策”。对百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以及产业带动示范性强的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并视投资规模对入园企业进行奖励。鼓励区外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带动本地小企业发展壮大,力争5年内招引10个投资超2亿元的优质项目入驻。

    加大“百年六合”等驰名商标的宣传力度,帮助嘉美印染等企业争创国省品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办专卖店、直销店、加盟店及网上直销店等,示范带动丝绸企业进行自主品牌创建。支持丝绸企业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扶持自主品牌企业积极参加国内外综合性交易会及专业性展会,鼓励自主品牌与国际知名品牌联姻、合作。

    鼓励企业自主开发与蚕桑有关的菜品、饮品。引导企业和民间资本投资蚕桑基地建设,参与蚕桑资源相关的副产品研发。通过连片产业发展、助农增收等措施,激发农民栽桑养蚕积极性。培育首创科技等蚕具生产制造企业做大做强,招引一批蚕具生产制造科技型企业,为工厂化养蚕提供技术支持。

    广泛征集社会各界智慧,对“丝绸第一镇”都京进行科学规划,让每一处建筑、每一件物品都成为具有丝绸文化底蕴的艺术精品,把都京建成全国独有的丝绸特色小镇。聘请专业团队按照丝绸仿古街区的风格进行统一规划,对都京核心区域进行改造升级和风貌整治,招引有实力企业新建上规模的丝绸仿古街区,进一步挖掘、继承、弘扬丝绸文化。按照宜居、宜业、宜休闲、宜养生的思路,开发具有丝绸文化底蕴的高品质生态商住楼盘,把都京建成集丝绸生产、交易和旅游观光、休闲养生于一体的丝绸特色小镇。

    紧紧围绕“源点文化”和“蚕桑文化”,创设丝绸文化标识,深入挖掘丝绸历史文化,不断拓展丝绸文化活动,把都京建成中国最大、最具吸引力的丝绸文化主题园。规划建设能充分展示南充丝绸产业和文化发展水平,集产品展示、宣传教育、商务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市场化运作的专业场馆,帮助丝绸产品扩大销售市场。规划建设大型专业交易平台,利用特色资源搭建丝绸创意设计平台,大力吸引创意人才,提高丝绸产品的时尚设计水平,实现产品档次的不断提升。通过建设丝绸之路源点雕塑、丝绸之路界石碑等标志性景点,增强“丝绸之路源点”的感染力和影响力。规划建设一批融合蚕桑丝绸文化的重大项目,多角度再现从栽桑养蚕到丝纺服装生产一条龙工艺流程的历史场景,展示丝绸文化的魅力。充分发挥社会力量,收集整理丝绸文化历史资源,挖掘展示赞美丝绸文化的民谣、歌曲、谚语、典故等。组织有关专家、文化名人,对丝绸源点文化、民间传说故事等进行深度挖掘,并做好源点选址建设工作。积极筹办2016年西部丝绸博览会,恢复并定期举办西部国际丝绸文化节及各类丝绸展会活动,举办祭祀蚕神和蚕花庙会活动等丝绸民俗文化活动,组织丝绸企业与技术先进的国内外企业开展合作,加大对外交流力度,促进南充丝绸产品走向国际,提升“中国绸都”知名度。

    深度挖掘具有中国丝绸业活化石之称的六合集团丝绸产业历史文化元素,整合都京旅游资源,建设西部丝绸文化旅游观光带,力争把都京建成国家4A级以上旅游景区。以园区丝纺服装企业特别是六合集团完整的丝绸生产流水线为资源,依托六合集团生产车间,借鉴北京“798”艺术区和成都“东郊记忆”的成功经验,打造独具特色的丝绸历史博览园。修缮朱凤寺黑塔、桂花井等文物古迹,整合都京港、朱凤寺、东湖等旅游资源,打造以丝绸文化为主题,集自然、人文景观、互动体验于一体的丝绸文化主题公园。

    “利用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这个载体,把南充及高坪打造成名副其实的‘中国绸都\’和旅游目的地。让中国丝绸文化产业旅游看四川,四川丝绸文化产业旅游看南充。”中国丝绸协会会长杨永元说,要把城镇建设和旅游业发展与丝绸产业融合在一起。要在整合产业资源、组建产业联盟、打造时尚品牌上做大文章、下大决心、动真功夫,把丝绸文化产业创意园打造好。

    新闻推荐

    四级关爱体系让农村“空巢”老人老有所依

    ●曾明辉西充县60周岁以上老年人有14.3万余人,占全县户籍人口的22.1%,其中,农村“空巢”、特困老人达5.9万余人。老龄人口基数大、发展快,2003年,该县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为解决好农村“空巢”...

    西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充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