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陈昌明的著书情结

南充日报 2014-10-23 20:23 大字

●李同周 王兴广

著书编传慰英烈,忠义精神励后人。在西充,有一位老人退休赋闲后,潜心研究西充县文史资料,并将其编著成书。几年时间里,他先后出版了《陈氏家谱》、《西充县人民政府志》、《我的一家》、《西充民俗》等书籍。近日,记者见到了这位著书老人陈昌明。

老骥伏枥·著书修谱不停歇

中等身材,儒雅、善谈、幽默、爽朗,言谈中引经据典,神采奕奕,很难看出眼前的陈昌明已是古稀老人。

“《陈氏家谱》这本书是我利用工作之余着手编著的。”陈老介绍,2004年,编修族谱对他来说还是一件新鲜事,没有蓝本,家族支脉繁茂,涉及族人上万,遍布全县6个乡镇。他不知钻了多少次墓地查看墓碑,不知走访了多少老人。历经3年时间,他终于编成36万余字的《陈氏家谱》。此书在2008年获得“四川省地方志优秀成果奖”。

陈老告诉记者,在《陈氏家谱》一书编著完成后,他在当地就出了名。

2007年,他受县政府委托主持编修《西充县人民政府志》,该志资料的时间跨度长达56年,详细记载了西充的工业、农业、财政金融、交通运输、文教卫生、邮政通信、外事侨务以及行政建制、历史沿革、人文地理等史实。最终,180余万字的《西充县人民政府志》按时编修完成。

2012年,陈老受县政协文史工作委员会的委托,主编《西充民俗》。辛勤的工作必定会有丰硕的回报,同年12月出版,全书36万字,此书出版后倍受读者推崇。如今,作为县人大《西充民间传统文化》的主编,陈昌明正全力投入在新书的编制工作中。

历经艰辛·要将史实留后人

“有时候,他已经上床睡觉了,可一想到某些史实存在偏差,又马上翻身起来查资料或者做标记。他总是说要对历史负责,不要给人误导。”陈昌明的老伴告诉记者,陈老编著有关史料的书,并非图名利,为的是让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还原其本来面目。

编写地方史籍,需要大量有考证依据的资料,这对于年老且不擅使用电脑的陈昌明来说,难度相当大。在搜集资料及考证资料的过程中,除了大量打电话、写信之外,更多的还是靠他频繁下乡。

2005年夏天,为了对《陈氏家谱》的有关资料进行考证,陈老从县城出发,经过一番舟车劳顿辗转来到了湖北省麻城市孝感乡,他不断地登门访问、考证。天色很快便暗了下来,转眼已是晚上7点。经过一天的奔波之后,陈老已经疲倦不堪。晚饭后,他见街边堆放着几个纸箱,便走过去坐在纸箱上休息,坐上没多久他便睡着了。次日醒来,陈老顿时傻了眼,他睡了一夜的地方竟然是一个凌乱的废品回收站。

“地方史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书中凝聚着每一位方志撰稿人的心血,每每看到付梓出版,心中的甜蜜之感难以言表。如果后人在这些书中能够得到一些有益的东西,将是我们这些修志者的莫大欣慰。”陈老告诉记者,西充是文化名县,自古以来西充人崇教尚学,耕读传世,先贤辈出,人文荟萃。同时,该县独树一帜西充的剪纸艺术、“祥龙嫁歌”、“板凳龙”舞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而他一直以来对人文历史颇感兴趣,特别是对西充的历史文化偏爱有加。陈昌明觉得,他作为西充人,有责任、有义务为西充传统文化的传承尽力。

青灯孤影、枯书黄卷、收集筛选、考证史料,编撰志书是寂寞、清贫的工作,但是陈老却干得有滋有味,无怨无悔,而且干出了不俗的成绩。

新闻推荐

水泥路修到家门口 农产品不再愁销路

本报讯(赵荣)“想都没想过,水泥路能修到家门口。下雨天,不穿水胶鞋也可以进出家门,太方便了。”近日,西充县仙林镇石老嘴村村民谭体书指着家门口已修好的水泥路说,以前,村里的泥石路一到下雨天坑坑洼洼,现...

西充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西充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