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老人们幸福,是我最大的幸福”

四川日报 2014-03-12 13:54 大字

赵凤林在敬老院照料老人30年——

□本报记者 张立东 王青山 安微

3月10日,差一刻6点,闹钟还没响,72岁的赵凤林已经醒了。

起床,洗漱,倒十五六个便桶,理好20多床被子,再组织老人们在食堂吃早饭,两个小时转眼过去。30年来,这是南充市西充县太平镇敬老院院长赵凤林雷打不动的习惯。

忙完手头的活,她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全国两会报道,“敬老养老是一个大问题,看看代表们怎么反映,国家有什么新的政策。”

1800公里之外,北京。参加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南充市市长向东准备了3个议案,其中一个是关于养老事业发展的,他建议采取多元投资、多种形态的办法,扩大养老产品供给,构建以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城乡一体、管理规范、队伍专业的养老服务体系。这让赵凤林很受鼓舞,她说:“让老人们幸福,是我最大的幸福。”

付出:

30年间先后为73位老人送终

在敬老院,赵凤林特意领记者看一栋已建好的2层楼房,面积1300平方米,正在进行外墙贴砖。“今年就能建好,还能再收养40位老人。”赵凤林说,这是财政拨款建设的敬老院二期,以解决更多老人的需求。

扩建敬老院是赵凤林的心愿。“多一间屋子,就能多照顾一位老人。”

夏天,她为老人们洗澡、洗脚、驱蚊。冬天,为老人们开关电热毯,盖被子。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端屎端尿,从无怨言。敬老院里住着23位残疾或智障老人,每天早上,赵凤林都要去他们房间,看看是不是尿在了床上,屙在了裤子里。30年间,她先后为73位老人送终。“我是一个孤儿,党和政府把我养大,到敬老院工作后,自己有了一百多位爹妈。”赵凤林说,这是她坚持30年照料老人的动力所在。

“多亏赵院长,我们的晚年生活才能这么安逸。”由于患严重的青光眼,62岁的李先顺已在敬老院住了22年,每次赵凤林出去开会,不论多晚他都要和其他老人一起在敬老院门口等她回来。

“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敬老院也运转不起来。”赵凤林说,刚到敬老院时她工资才50元,现在涨到了1000元,她很自豪融入这个特殊的大家庭。

多年的付出也为她赢得了荣誉,而她却说,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希望全社会都来关心敬老事业。

探索:

以院养院 增强“造血”功能

“每天都有干劲,要争当先进院民。”58岁的赵体书在敬老院的“工作”是养猪,现在30多头猪全靠他和另一位老人饲养。 (下转06版)

新闻推荐

说问题不评功 揭短处补缺漏

南充市项目工作推进会凸显危机感紧迫感本报讯(记者张立东王青山)“上半年全县引进的大项目、好项目少,虽然招引7个亿项目,但只有1个项目规模符合市上下达的超大型项目要求。”7月28日,在南充市召开的...

西充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西充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