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一个农业大县的“非常崛起”

四川日报 2013-07-23 15:58 大字

——西充县创新农业经营体系的实践

地处川东丘陵地区的西充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历史上,这里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迟缓,72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占到59万,耕地面积只有68万亩。而就是这样一个地区,过去5年中,整个经济社会开始呈现“井喷式”增长:

GDP由2007年的33.2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73.8亿元,成功实现翻番;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由6492万元增长到2.7亿元,增长了4倍多,城镇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是2007年的1.9倍、1.8倍。“非常崛起”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现瑞 杨彪未署名图片由西充县委办提供

农业:以城带乡新模式

时间进入到盛夏,水稻即将进入抽穗关键期,施肥、治虫、保水等环节一个也不能少。朱家映再也闲不住了,几天来,他一直在田间忙碌,皮肤都被晒黑了很多。

今年46岁的朱家映是西充县紫岩乡的农民。去年开始,他在当地租下了200亩耕地种植水稻,秋天一算账,净赚10万元——这是他之前想也不敢想的结果。在那之前,包括朱家映在内,当地人种田,几乎都是亏本。

以水稻为例,一亩田最多能产出500公斤水稻,按当前市场价格,最多能够卖出1300元钱,但是除去种子、农药、化肥、人工,能够保本就算最好的结果了,普遍的状况是每种一亩亏损一两百元。

亏盈的转折点发生在去年。和此前不同的是,当地在去年成立了农机服务合作社、育秧合作社、植保合作社等三个合作社,当地种田人从此将育秧、耕田、插秧、收割等环节一并交给合作社来干,这不仅提高了质量,也降低了成本。

以收割为例,大规模机收的成本每亩只需要30元,而之前用人工需要200元,各种环节的成本加起来,交给合作社比自己用人力每亩要节约400元。

更大的好处还在后面。水稻收割了,农民根本不用晾晒,直接将其交给下游的航粒香米业有限公司,公司将收来的稻谷进行机械化烘干,然后进行加工、包装,再销售出去。以去年为例,公司的收购价是每公斤3.4元,而同期市场价是2.6元,这一项,又让农民每亩赚了400元。

一方面降低成本,一方面提高收购价,“两手抓”的结果就是,以当前这种模式种田,每亩比传统方式要增加800元左右的效益,加上规模化经营,农业一下子成了赚钱的行当。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西充最近两年涌现出了一大批像朱家映这样的种粮大户,带动了2万多农户实现增收,项目区农民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比非项目区高3000多元。

省政府参事、省县域经济学会会长张成明——

实现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跨越,离不开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而要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仅仅依靠传统的种植是很难实现的。西充在种植业所推进“企业+专合和组织+农户”的模式以及在养殖业推进的“企业出资建设,政府项目补助,农民参与经营,银行信贷扶持,合作社搭建平台”的“五方联动模式”,他们共同的意义在于,有效地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工商企业有机整合在一起,既引导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解决了发展现代农业急需的资金、技术、品牌和效益问题,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又为适度规模经营提供了良好条件,最大程度地保证了农民的权益,避免了城市工商资本对于小农资本的 “挤出效益”,确保他们不失地、不失权、不失业,形成了各方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新路子。

省县域经济学会副会长、省社科院副院长郭晓鸣——

“西充模式”的价值在于,它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家庭经营与公司经营相结合,实现了灵活多变与规模效益的优势互补。在保证农业产量和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工商资本,部分解决了发展现代农业的资金问题。依靠高端技术开发与使用提升产量,而不是单纯依靠规模扩张,同时注重市场对农业的导向作用,注重品牌,较好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商品化。注重政策突破,实现政策优化叠加,充分利用了政策优势。

工业:以农促工的新路径

7月19日上午,西充县境内下起一场大雨,而在西充县多扶镇星河生物科技公司的车间内,上百名工人正在流水线上忙碌着,一派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

星河生物科技公司是一家食品加工企业,专门从事有机金针菇的生产,目前,公司每天能够生产30吨的金针菇,日产值达30万元。

和一般的企业不同,公司将农业科技创新模式应用于有机金针菇的生产过程中,引进现代生产设备实现生产智能化、生态化。农作物秸秆在生产过程中先后用作金针菇生长肥料、金针菇烘干燃料、秸秆灰再回田的多次重复利用,不仅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而且也大大减少了野外燃烧农作物秸秆带来的污染。

在西充县,像星河生物这样的食品加工企业还有不少。行走在县内各大工业园内,莲池明和农业、航粒香米业、西充薯宝宝等企业随处可见。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县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经达到40家,2012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而正是这些工业企业撑起了全县公共财政的一片天。预计今年全县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将突破4亿元,是2007年的6倍多。“很快,德阳几家企业将联合投资10亿元,在西充从事农产品加工。”西充县县长任明透露。

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今年1月,中国微电影创作基地落户西充,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打造成我国首个城市微电影创作拍摄体验基地。而这还只是化凤山文化旅游开发及棚户区改造项目的一部分,后者整体占地面积460余亩,概算投资18亿元,建设工期5年,建设内容主要是化凤山爱情公园、游客接待中心、文化旅游开发及棚户区改造工程三部分。

西充县旅游局副局长赵建平介绍,“中国微电影城”选择落户西充,是因为看中了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

西充县委书记 韩伦红——

历史的经验已充分说明,像西充这样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的地区,走以工促农的道路注定非常艰难。我们最大的资源和优势是生态,认识到这一点后,我们反其道而行之,明确提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中国西部有机食品第一县”的发展定位,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同时因地制宜,引进和培育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过几年的努力,不仅农业取得了大发展,同时也带动了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了绿色崛起。

民盟盟员、省委党校教授卿成——

发展县域经济,夯实底部基础,是各个县区当前必须面对的一个历史课题。从西充的实践来看,成功之处是找准了当地的特色,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构建当地的产业体系,重点选择一两个最富特色的产业来推动,而不是无中生有,遍地开花。这既保护了当地的生态,又发展了经济,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探出了一条新路。

新闻推荐

中国微电影城落户西充

□马玉竹赵荣12月9日下午3时,中国国际微电影大典(西充)创作拍摄基地授牌仪式在西充县纪信广场举行,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副书记、秘书长许柏林向西充县政府县长任明授牌,标志着中国国际微电影大典(西充)创...

西充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西充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