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明明是灌区,咋就是用不上水?

四川日报 2013-05-31 15:56 大字

□本报记者 邹渠 文/图

5月22日上午,烈日当顶。

虽然其它地方大面积栽插已在5月中旬前结束,但眉山市东坡区崇礼镇玄翁村9组的吕俊芳仍约上七八个邻居到田里栽秧。

吕俊芳的田块边,一股酒杯粗的水在往田里流。原本应该被水浸透的田里,依旧还很干涸,但村里人顾不上了,穿着胶鞋就下田插秧,“不栽不行,你看这秧子已有尺来长,快成老秧了。”吕俊芳知道,这些秧苗即使插下去,也很难盼来一个好收成,“只能收几百斤谷子”。“村干部组织了好多人去弄,渠道水就是下不来。这些水还是我们用小水泵提了三级才提上来。”吕俊芳说。

在田边帮着放水的9组组长张泽华有些疲累。为搞水,他在渠道上守了4天4夜,“我们这里全是土渠,多年失修,垮塌严重,水根本放不来。”

村主任熊翠文告诉记者,该村属东风支渠灌区。4月23日上游开始放水春灌,但由于渠道是土渠,加之“4·20”芦山强烈地震将上游长1公里的观音隧洞震垮,村里组织人冒险入洞,一直弄了好几天,隧洞才弄通。

东风支渠灌区是以都江堰东风渠为水源的一个东坡区管辖的中型灌区,灌溉面积11.86万亩。支渠管理站站长王焕全告诉记者,这个在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灌区由于当时建设标准低,加之运行多年,工程老化,渗漏严重,全灌区灌溉保证率不到40%。

东风支渠灌区的遭遇并非个案。

西充县仁和镇马鞍山村的村民今年又失望了——至今,他们仍未用上该县红旗水库的水。

马鞍山村是红旗水库的尾灌区。红旗水库建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库修起四十多年,村里只用过两次水。第一次是1995年,灌了七八亩就没了;第二次是2009年,灌了10多亩。”这些年的用水记录,清清楚楚地刻在村支部书记袁文超脑袋里。

今年春灌,红旗水库从4月7日开始放水,但同样由于渠道破烂,水放了一个月,仍放不到马鞍山村。“还好5月上旬下了一场雨,否则这秧苗又插不上了。”袁文超说。“红旗水库是独立运行的中型灌区,属县级管理,平时渠道的维修由水费收入进行开支。灌区面积小,水费不多,每年投入的五六十万元维修费,只能疏浚清淤。要彻底整治干渠,至少要5000万元以上,县级财政根本无法承受。”西充县水务局相关人士说。“为啥不向上级申报整治呢?”记者问。“已经申报过多次,但根据有关政策,5万亩灌面以上的为重点中型灌区,可以争取到农发项目;5万亩以下的一般中型灌区干渠改造无法立项。”这位人士回答。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个好消息:中型灌区缺少项目支持的问题已经引起关注,今年省水利厅已开展中型灌区渠系配套政策研究,争取启动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目前,四川省灌溉面积1万亩以上、30万亩以下的中型灌区有360个。其中,5万亩以上的重点中型灌区有80多个,其余的为一般中型灌区。全省中型灌区灌溉面积达661.62万亩。近年来,大型灌区有节水改造项目,小农水也有多个项目支持,唯独中型灌区缺乏项目支持。

新闻推荐

“德孝”文化上农房

3月19日,西充县西古路太平镇境内,沿途不少居民住房上画有反映“德孝”文化的传统中国画。据了解,西充县太平镇、古楼镇两地的36处农房上都绘了关于德孝文化内容的中国画,以传承传统美德。张力摄...

西充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西充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