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留守儿童的梦

攀枝花日报 2013-05-29 06:40 大字

□本报记者 刘娇 文/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青壮年进城务工,很多儿童与父母相隔千里。在汹涌的打工浪潮中,孩子们的童年记忆里,留下的往往是孤独和期望。日前,记者走近留守儿童,倾听他们的心声……

“我希望爸爸妈妈一直在家”

“叮铃铃……”早上7点半,闹铃声响了,倪勇(化名)翻身起床,洗漱、吃饭。

“妈,我去上课!中午要回来吃饭!”他蹦蹦跳跳地上了一辆开往学校方向的公交车。在倪勇的记忆里,只有过年时才能和爸爸妈妈相聚,其它时候都是在电话里听他们的声音。

每次接到父母的电话,倪勇都会拿出过年时照的“全家福”,一个人呆呆地看很久。倪勇的爷爷告诉记者,倪勇3岁时,父母就外出打工了,每年只回来一次。

倪勇马上就要“小升初”了,学习成绩不错。这次倪勇的爸妈来,也是因为牵挂倪勇升学的事情,想等他考试后再出去打工。

很久不见爸妈了,中午回到家,倪勇就缠着父母说话,连午觉也不想睡了。当妈妈问起倪勇一些事时,他却不做声了。“每次遇到烦恼,我就不知道告诉谁,我心里其实是想说给爸爸妈妈听,但他们总不在我面前。”倪勇偷偷告诉记者。

“你平时和谁一起玩?”记者问倪勇。

“每天放学就和同学玩,回了家就没人和我一起玩了。”倪勇说,“希望我爸爸妈妈一直在家,能带着我出去走走、看看。”

“我想有人可以和我说话玩耍”

5月25日,弯腰树社区会议室里,十几名留守儿童与市援少会的志愿者做着游戏。当天,“童缘·攀枝花流动儿童社区援助项目”走进弯腰树社区。

然而,在两个小时的活动中,仅有老师的提问,而无孩子的回应,气氛十分沉默。

小学四年级的杨希独自坐在会议室的角落里,记者问他为什么不跟大家坐一起,他扭过头小声地说:“老师没叫我答问题,我也不一定答得对。”杨希告诉记者,他两岁起就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学校里很少有同学和他说话,回家以后就更没有人和他玩了。他说,放学回家后很孤单很无聊,只有到姑姑家找读一年级的表妹聊天。

“你有什么愿望?”杨希想了一下说:“我想有人可以和我说话和我玩。”

“我们想要他们快乐成长”

援助讲课结束后,孩子纷纷走进了“留守儿童之家”,聚在一起画画、下棋。市援少会志愿者教师、心理咨询师颜小燕告诉记者,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许多留守儿童变得孤僻、抑郁,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为了更好地帮助、关爱留守儿童,社区会邀请‘五老服务队\’、援少会志愿者利用业余时间关注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只要社区有活动,就会叫他们一起参加。”社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社区工作纷繁复杂,不可能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到留守儿童身上,只能力所能及地开展一些活动,给孩子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

“目前,全市有1000名留守儿童,21个专门的留守儿童之家。”团市委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攀枝花市相关部门正积极探索关爱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使“留守儿童之家”等场所真正成为孩子们的家。

小陈蓉的大梦想

□本报记者 苏勇 文/图

陈蓉,西充县人,两岁时随打工的父母来到攀枝花。

5月28日中午,太阳火辣辣的,陈蓉背着书包满头大汗地回到五十四公里某装饰厂。他的父亲是这家装饰厂的装饰装修工,母亲在装饰厂里做饭,一家3口挤在车间旁的一间小屋里。

回到家,陈蓉放下书包,帮爸妈做起家务来。

12岁的陈蓉是五十一小学的学生,攀枝花市实行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给陈蓉这样的在攀外来打工人员随迁子女带来了福音。陈蓉上学,不仅免去了借读费,还免除了学杂费。

陈蓉在学校里有许多朋友,和周围的小朋友也相处得十分融洽。她读书很努力,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去年4月,陈蓉生病了,班主任亲自背着到医院看病拿药,然后将她送回家。

她家里的条件不是很好,每个月父母都要拿出打工收入的一大半寄给老家的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陈蓉每天早上7点出门坐公交车到学校,中午12点放学又坐公交车回家吃饭。回到家还要帮妈妈做点家务,然后又赶回学校上学。晚上,等到厂里的工人都下班了,陈蓉才坐在一张破旧的圆桌前开始做作业。

陈蓉虽和同学的关系好,但却很少到同学家里去玩。小学二年级时,她去一位同学家里玩,看见同学家130平方米的大房子,高档豪华的家具和家电,她羡慕极了。回到家里,陈蓉对爸爸妈妈说:“我也要住大房子,看大彩电,玩电脑。”母亲对她说:“我们家没有钱,也不是攀枝花人,买不起大房子。”

从那以后,陈蓉心中就有个梦想,好好读书,长大了挣好多钱,在攀枝花买一套大房子,然后把自己和家里人的户口迁到攀枝花来。陈蓉把自己的压岁钱全都存起来,准备将来买房子。

9月,陈蓉小学毕业将进入初中。“我爸妈已经决定了,明年底,等家里的钱凑够了,就在五十一公里或五十四公里买一套二手房,把全家人的户口都迁到攀枝花来。到时候,我就不用再住车间里的小房子了,我也就成了真正的攀枝花人了!”陈蓉眼里充满了期盼。

盲童的钢琴梦

□本报记者 苏安静 文/图

一段优美的钢琴旋律从市特殊教育学校一间教室里传出,一听就知道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致爱丽丝》。5月28日上午,记者见到了这位弹钢琴的盲人女孩。

“贝多芬年轻时失聪却创作出了那么多著名的乐章,我虽然从小失明,但是我想坚持弹钢琴,学更多本事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盲人女孩叫蒙蒙,她说,她想成为贝多芬那样的艺术家。

蒙蒙今年10岁,家住会理县老街村老街坝,她出生时就是先天性失明。

看不到任何东西,幼小的蒙蒙生活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每天大多数时间她都独自在家……

5年前,蒙蒙进入市特殊教育学校学习,老师发现她对音乐有异于他人的悟性,于是建议她学钢琴。从此,蒙蒙的小小世界里就开始有了“钢琴梦”。看不到乐谱,老师就边弹琴边把乐谱唱出来让她听;看不到琴键,老师就握着蒙蒙的手逐一点击琴键让她熟悉位置。几年时间里,蒙蒙学会了几十首钢琴曲。“最近,我在练习《土耳其进行曲》,但琴键太多,我手指头短,够不过来。”蒙蒙对记者说这番话时,语气里带着一丝委屈,而脸上又带着些许不愿服输的样子。“后来,老师把四音改成三音,这样我练习起来就方便多了。”

迷上钢琴后,蒙蒙开始着了魔似地练琴,平时在学校练,周末在家里练。蒙蒙的妈妈还放弃外出打工,到学校当了一名生活老师,全职照顾蒙蒙。

几年来,由于她对音乐的执着和超出常人的付出,蒙蒙的弹琴水平越来越高:2009年—2012年连续四年参加市中小学生艺术人才大赛,获得声乐一等奖;2012年参加市首届“金沙童话”少儿才艺大赛,获得钢琴二等奖、声乐优秀奖;2013年2月参加四川省青少年钢琴、古筝比赛,获得钢琴类一等奖;2013年3月参加第七届新加坡中新国际音乐比赛中国赛区初赛,获得钢琴三组一等奖。

“与常人相比,她在视觉上有障碍,但是她的听觉反而很好,我们都希望她能有更大的成就。”蒙蒙的班主任曹老师告诉记者,视觉上的障碍也阻碍了她的发展,如果有合适的条件和环境,她可能走得更远。

记者在采访蒙蒙时,她说,她第一次见到钢琴时,也不知道是乐器,当别人说这是钢琴,她才知道。蒙蒙还告诉记者,平时除做些家务外,学习抓得很紧,就是母亲带她出去玩,她也把课本带在身边,一天也没耽误学习。“我学钢琴不能让家人失望,相信自己能坚持自己的钢琴梦想。”

(文中蒙蒙为化名)

编 后

少年儿童,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中国梦是每个个体的梦,也是每个少年儿童的梦。与其他儿童相比,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孩子,留守儿童,残疾孩子,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他们的梦想很小但却很真很实在:有人希望父母能常伴在身边;有人希望在生活的城市安个家,有个大房子,让亲人欢聚一堂;有人希望能受到更好的教育,好好学习,健康成长。

他们心中的梦想早已与每天生活的这座城市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印上了城市梦印记。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我们祝孩子们“节日快乐!”同时希望这个城市也认真聆听孩子们的梦,可能稚嫩,但却最真挚,不可忽视!

新闻推荐

科技助力 南充产出热带水果

(记者梁洪源见习记者陈村铭)昨日,记者在西充县一水果种植基地看到,基地里栽种的火龙果已快成熟,果农正在为准备采摘的火龙果进行最后一次浇水。“火龙果还没采摘,就接到了市内外多家超市、水果商发...

西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充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留守儿童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