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成都的街头,处处可见他的影子 “辞赋之宗”司马相如的蓉城印记
巴蜀文化源远流长。成都,巴蜀文化重镇,走在武侯祠、驷马桥、琴台路,让人仿佛穿越到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如果你有幸回到约公元前179年,生于蓬安、长于成都的司马相如会带你在成都、邛崃、南充市蓬安县等地游玩,或许他会告诉你:“这些地方,见证了我的人生。”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8年),字长卿,中国文化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汉代卓越的政治家,汉代蜀学的开拓者,巴蜀文化的杰出代表。司马相如是汉大赋的奠基者和蜀学的开创者,也是通《尔雅》著《凡将篇》的训诂学家,还是一位古蜀历史学家和博物学家。
司马相如被誉为“辞赋之宗”,其《子虚赋》《上林赋》是最具标志性的汉赋作品,影响了人们对汉赋的基本认识。
司马相如娶卓文君是一场预谋?
据四川师范大学教授李大明所述,司马相如是个极有才情的读书人,特别是辞赋写得精妙,因此名声在外,不少附庸风雅的人都以能结交他为荣。不过,名声响当当的司马相如并不懂得营生,再加上家道中落,很快他就因“家贫无以为业”落到了家徒四壁的地步。
司马相如的好友临邛(今成都邛崃)县令王吉见状,有意帮衬,便邀请司马相如到临邛游玩,并装作对司马相如极为恭谨的样貌,司马相如自己则用”缪为恭敬“来形容。王吉越恭敬,司马相如便越做傲慢状。李大明说,这样的状态让当地首富卓王孙看在眼里,便有意请司马相如吃饭。但司马相如直接以患病为由拒绝了卓王孙的邀请。这下便让卓王孙着急了,最后让县令邀请司马相如才赴约。“纵观整个过程,确实让人觉得在演戏,其实司马相如的目标是卓文君。”李大明说,司马相如其实是喜欢上了美貌的卓文君,而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在当地家大业大,不可能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便以此计和卓文君取得联系。
这些地方都以司马相如的故事命名
在成都市区,每当夜幕降临,琴台路便灯火通明,在两侧仿古建筑中,能看到纪念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雕像。据了解,司马相如生于西汉巴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长于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司马相如的父亲曾在琴台路有房屋,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夜奔成都时,便在此处住下。于是琴台路也在历史长河中向世人诉说着这段故事。
此外,在成都还有一个地名叫驷马桥。李大明表示,古时出川大部分都要从此处经过,而四匹马的马车规格较高,曾灰溜溜出川的司马相如在离开成都时说,“待我归来就要做四匹马拉的车”。果然,后来,汉武帝读到司马相如居梁时所作《子虚赋》,大为赞赏,召其进京,任其为郎。后来被汉武帝派遣,代表中央政府作为使者来到成都处理事务,载誉而归的司马相如实现了当年的誓言,驷马桥这个名字也沿用至今。
如今的南充市蓬安县,是司马相如的出生地。在南北朝时期,这里原被称为巴郡安汉县,南朝梁武帝在与北方政权对峙的局面下,为显示自己才是华夏正统文化的代表和继承者,于天监六年(公元507年),用司马相如的名字在蓬安县境设置了“相如县”。
司马相如的文学成就也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崇高,影响深远,是公认的汉大赋的奠基者和赋论大师。
司马相如的学问、学养和写作,具有鲜明的巴蜀文化特征。他青少年时期一直在蜀中生活,是汉代巴蜀地区传习屈宋“楚辞”的第一人,又是推陈出新的辞赋大家。他具有读书人可贵的淑世情怀,仁民爱物、谕君谏主。其辞赋和散文创作,成为后代文人模仿学习而又难以企及和超越的巅峰之作。
红星新闻记者 曾琦
新闻推荐
《凤求凰》《三国志》世人皆知,这两篇(部)巨作的作者司马相如、陈寿更是闻名海内外。6月8日记者获知喜讯,在四川省刚刚评...
蓬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蓬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