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的《扶贫日记》:一字一句写初心

南充日报 2020-06-04 01:14 大字

●汪泽民

“现在村里不仅有了水泥路、安全住房、干净饮用水,还有了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翻开王玲的这篇《扶贫日记》,一字一句中都透着喜悦。驻村扶贫近两年,王玲不仅是姚家沟村巨变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

王玲是蓬安县石孔乡姚家沟村第一书记,2018年7月,她走出蓬安县就业局办公室,走进姚家沟村的田间地头,开始了艰辛又充实的帮扶之路。王玲有写日记的习惯,数万字的《扶贫日记》里,都是她为民的初心。

一条路的故事

“2019年1月11日,星期五。4组的道路终于修好了。看着走在水泥道上笑逐颜开的村民,我觉得这一切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这是王玲2019年1月11日晚上写下的一篇日记。篇幅不长,透着如释重负的轻松。但这篇短短的日记,却浓缩着王玲近半年艰辛的付出。

姚家沟村地处石孔乡西南,是个半丘陵半石山区的旱山村,人均耕地少,大部分是坡地、洼地,土地贫瘠,村里基础设施薄弱,没有支柱产业,村民基本靠天吃饭。王玲刚来的时候,全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9户193人。

“当时还有一个村民小组不通水泥路,一下雨我们只能穿着水靴入户走访。”回忆起刚来时,泥泞的道路和艰难的走访,王玲记忆犹新。

挨家挨户跑,王玲越跑心里越没有底,道路要修,饮水要保障,产业要发展……那段时间王玲急得觉都睡不着。

要致富,先修路。王玲和村干部商量后决定,从修路开始,着手改变姚家沟村的贫困面貌。为了把路修好,王玲一次次深入道路沿线被占地村民家中做工作,磨破了嘴皮子,跑烂了鞋底子。可以说,每一寸道路上都洒下了她辛勤的汗水。

一个园的建设

解决了路的问题,王玲又开始谋划姚家沟村的产业。2018年姚家沟村退出贫困村序列后,如何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在王玲的日记里,笔者找到了答案:“建设生猪养殖产业园”。

“2019年3月28日,星期四。产业园的设施设备均已到位,饮水投食都是全自动化,现在只等仔猪入栏……”

“2019年6月3日,星期一。到产业园与负责人黄明光交流,帮助其争取政策支持……”

“2019年10月8日,星期二。产业园设施设备已调试完毕,首批仔猪已入栏,现有仔猪近2000头。我们村的猪场肯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王玲日记中提到的养猪产业园占地12亩,总投入300余万元,计划年出栏生猪5000头。通过专业合作社+业主+贫困户的模式,有效带动贫困户49户193人增收脱贫,生猪养殖成为姚家沟村的支柱产业。

姚家沟村还成立了金玉塘农民种养专业合作社,解决土地撂荒56亩,带动当地村民发展优质水稻,实现村民全入社、村民大增收的目标。

村民的家里人

“2019年5月29日,星期三。明天,姚先联家属李秋碧要到医院检查,之前去过很多次姚先联家,李秋碧一直说肚子痛。我们在村上待了那么久,发现村上的老人就医有误区,相信熟人、私立医院,有时候延误了治疗不说,还花了很多冤枉钱。李秋碧在我们的多次劝说下,这次终于愿意去医院。”

在王玲的《扶贫日记》里,还记录着村民的家长里短。

5月28日,笔者跟随王玲走进脱贫户姚先联家。

“小王书记,你们又来啦,快进屋坐!”见到我们,76岁的姚先联热情地招呼着。姚先联的老伴李秋碧身有残疾,去年又查出患有直肠癌,日子过得十分艰难。

“姚叔,怎么没看到李姨,她的身体恢复得怎样?”

“恢复挺好的,今天天气不热,她和女儿去地里干活去了。”

王玲拉着姚先联的手拉起了家常。

“多亏了小王书记,不然老伴人可能都没了。我们现在都把小王书记当家人看待。”说到这里,姚先联有些哽咽。

像这样的事,王玲的日记本里记录了很多,嘘寒问暖、送药就医、跑腿帮忙……这个瘦弱的女人,用了近两年时间,以真心换真情,一点一点走进村民心里,成为村民的“家里人”。

新闻推荐

“宾哥”扶贫记

●周亮“宾哥”叫宾俊杰,中国工商银行蓬安支行驻蓬安县徐家镇水对沟村的扶贫干部。5月15日,清晨的阳光穿透薄薄的...

蓬安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蓬安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