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养殖 小青蛙带来大“钱景”
■ 蓬安记者站 周亮 文/图
金秋时节,走进蓬安县天成乡杨家坡村思民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青蛙养殖基地,里面沟渠通畅、井然有序,蛙鸣声不绝于耳,养殖基地负责人姚杨夫妇和数十名村民正在忙碌。
回乡创业“80后”夫妻瞄准绿色养殖
姚杨和妻子张雪萍是杨家坡村一对“80后”夫妻,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青蛙夫妻”。结婚后,两人便远赴广东、深圳等地打工赚钱养家, 两个孩子长期由父母帮忙照顾。2017年11月,夫妻俩为了照顾老人和孩子回到家乡。 多年没有回家的夫妻俩惊讶地发现, 村里留下来的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村里田地大量撂荒。为什么不能好好利用这些撂荒田地干点什么呢? 夫妻俩打工10余年积攒了一定的资金, 看到身边的朋友纷纷返乡创业,夫妻俩坐不住了,创业的想法不谋而合。
夫妻俩四处考察寻找创业项目。两个月后, 正当他们为选择创业项目苦恼时,一通电话给他们带来了商机。
“我要感谢那位江苏南通的朋友,是他带着我走上了养殖青蛙之路。 之前我们也是经常联系,我把创业的想法告诉他后,他主动邀请我去他那边看看。去看了之后,我很坚定地认准了这个创业项目。” 姚杨说,青蛙排泄物很少,也不污染水源,用一种高蛋白合成饲料专门喂养, 这种青蛙富含多种氨基酸和高蛋白,营养价值高,所以市场前景好、需求大。
“姚杨回来后便把想法告诉了我,前期资金投入比较大,风险也比较高,但是他这个人‘板眼儿’比较多,我还是非常相信他的眼光。” 张雪萍说, 他们先到周边乡镇的酒店、餐馆了解情况,然后到县城各水产市场了解市场行情和销路,他们还去了很多地方学习青蛙养殖经验,了解养殖风险等,最终认定了绿色养殖的思路。
建立基地 带领乡亲共同养蛙致富
说干就干。在乡、村领导大力支持协调下,姚杨夫妇的创业蓝图开始实施。万事开头难,养殖基地的选择需要水质好、交通方便、环境安静的地方。他们去看了多个村选择地址,经过反复对比,最后确定在杨家坡村流转40亩土地养殖青蛙, 并建立了蓬安思民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青蛙养殖基地。该基地投资100余万,夫妻俩把一部分撂荒田和沉水田建成大大小小60个“养殖圈”,并按技术要求建成养殖场。
夫妻俩养蛙是外行,但他们勤奋好学,肯钻研, 注重从各个渠道搜集青蛙养殖技术,还在有关专业论文知识库中查阅资料。“每个养殖环节都要掌握扎实,不断思考和总结。”姚杨不断学习和探索,逐渐掌握了石斑蛙的习性, 根据本地气候和自然环境, 配制了石斑蛙不同季节不同生长期的饵料,攻克了技术难关,使人工养殖的青蛙健康成长。
夫妻俩养殖青蛙并不是一帆风顺。今年5月,他们发现饲养池里的青蛙食欲不佳,没两天,青蛙就开始死亡了,从每天死亡几只到死亡几十只, 急得两人团团转。夫妻俩除了每两天坚持换一次水,并进行消毒外,还打电话询问专业人士,查阅资料,即使半夜也要去蛙池看几次。功夫不负有心人, 终于青蛙病情得到了控制,夫妻俩才勉强睡了个安稳觉。
“按照目前40亩的养殖规模,每亩可产500公斤蛙,参照目前市场每公斤15元左右的价格,今年毛收入120万元不成问题。”姚杨信心满满地说。青蛙价格不便宜,但销路早被姚杨打开,每年青蛙销售季,周边的餐馆、酒店、农家乐就早早来预订,同时,重庆、成都、自贡等地的商贩也来批量购买,夫妻俩完全不愁青蛙的销路。
“我把自家的2亩田流转给他们,每年可获租金800元, 还能在青蛙养殖基地务工,每天挣70元,每月可挣2000多元,中午还在基地吃一顿免费餐, 家里也照顾到了,简直太划算了。” 在基地干活的村民张国华说。
“目前,村里正在鼓励愿意发展青蛙产业的村民到青蛙养殖基地学习养殖技术,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天成乡相关负责人说,养殖基地解决了10多户村民就业,而更多人看到青蛙养殖周期短、效果好,也想将自家的稻田用来养青蛙。
“能带动乡邻群众一起创业发展,也是我们的成功。有想养的,可以过来找我们,提供蛙苗和技术指导,并帮助打通销售渠道!”夫妻俩异口同声地说。
新闻推荐
市经信局副局长唐声光:近年来,南充把打造汽车汽配千亿产业集群作为全市产业培育“一号工程”,推动产业强势崛起。产...
蓬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蓬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