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聆听驻村故事 感受榜样力量———蓬安县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宣讲大会侧记

南充日报 2017-07-13 04:54 大字

●成晓薇

在蓬安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有这样一群领路人,他们把办公点从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村民家中,做农家人、说农家话、干农家活,用辛苦的劳动在蓬安这片热土上播撒希望,他们就是蓬安县171个贫困村的171名“第一书记”。

日前,蓬安县召开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宣讲大会,会场内座无虚席,两名“第一书记”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事迹,让“脱贫攻坚”这个词浸润着感情,刻进每个人的心中。在场听众聆听了先进典型的驻村故事,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

贫困落后,山高路不通,村里是四处漏风的破旧房屋、留守的蹒跚老人、因病致贫的中年劳动力……这是省农业厅下派“第一书记”范景胜2015年9月第一次到蓬安县杨家镇伏岭村时见到的情景。

“我该怎么做?”伏岭村的贫困状况远超出范景胜的想象,在他困扰的同时,村民们也向他投来不信任的眼光,对这个年纪轻轻、白白净净的“第一书记”并不感兴趣。

驻村工作要取得实效,就必须下得来、守得住、干得好。范景胜用1个月的时间,走遍了伏岭村的田间地头,挨家挨户了解情况。为了集资修路,4组76岁的陈向廷把自家养的两头小牛犊卖了,把2000元交到村党支部书记手里;5组的唐大礼为了给公路让道,一口气砍了自家即将丰收的15棵核桃树;6组的黄国清主动将自家的土地无偿让出修建公共设施……这一走让范景胜走进了村民的心坎里,更让他感受到村民想改变现状的强烈渴望。

随后的1年多时间里,范景胜带领乡亲们修路、兴水、强产业。他根据当地植被丰富的特点,结合村民的种养习惯,制订了以黑山羊养殖为主的产业扶贫规划。通过“大户联养、小户托养、缺劳户寄养”的方式发展黑山羊产业,解决了贫困户缺技术、缺资金、缺劳力的问题。去年,该村引进业主,带领全村53户贫困户成立种羊专业合作社,并成功创建为“省级示范合作社”和“省级标准化示范场”。去年底,全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4489元,实现了“户脱贫、村退出”的目标,伏岭村也被评为南充市“脱贫攻坚先进村”。

如今山还是那座山,伏岭村却不再是那个伏岭村。两年来,危房不见了,路通了,用水方便了,村民脸上的笑容灿烂了……

敬雪章是蓬安县外侨台办副主任,2016年3月11日来到相如镇牛毛漩村担任“第一书记”。“眼看孩子就要小学毕业,你却往村里跑。以前当领导干部,现在当村官,也不怕别人笑话你。”还未下村,妻子就和他拌起了嘴。他马上安慰到:“老婆,组织点名要我去,是我的荣幸,说明组织信得过我。”

从原来的“机关人”转变为村上的“当家人”,从最开始的“发言人”转变为村上的“引路人”,从最初的“陌生人”转变为村民心中的“自己人”,敬雪章觉得这是他驻村1年多来最大的“三个转变”。

在他的身份发生转变的同时,牛毛漩村也在发生改变。在他的带领下,镇村两级结合全村自然地理条件和产业发展现状,回引致富能人成立专合社,建成占地600余亩的脱贫奔康产业园。经过1年多时间的打拼,牛毛漩村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村民们致了富,村容村貌和群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若能改变一个人、一个村的贫困,则是我们作为‘第一书记\’最大的收获。”在听完两位先进典型的发言后,杨常春感慨颇深,作为今年拟出列贫困村油房坝村的“第一书记”,他说,典型就是旗帜,榜样就是力量,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将学习转化到脱贫攻坚的实际工作中来,早日让群众脱贫致富。

新闻推荐

南充自然水域众多、沟壑纵横,属于洪涝和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区,防汛减灾工作一刻也不能松懈。眼下已进入汛期,强降雨诱发洪涝和地质灾害威胁增大,各级各部门责任上务必压紧

●本报记者张春华6月25日,天气炎热,蓬安县相如镇塔子山村村民付勇吃过早饭,爬上后山,沿着山崖走了一大圈。足足一个半小时,他才汗流浃背地回到家中。这并不是他在晨练,他是塔子山村地质灾害隐患点...

蓬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蓬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