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坚决完成摘帽任务力争成为全省标杆和示范

四川农村日报 2016-11-24 10:23 大字

蓬安县相如镇油房沟村新貌。

▲ 蓬安县委书记蒲国(左二)在金溪镇响滩村易地扶贫搬迁建设现场,与贫困群众算收入账。

◆ 蓬安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崔竹君(左)在徐家镇柳溪桥村督查脱贫工作。

蓬安

□邦平/文 刘永红/图

作为全省首批即将“摘帽”的贫困县,蓬安脱贫攻坚工作备受关注。

9月29日,省委脱贫攻坚评估检查工作组来到蓬安,对蓬安的脱贫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希望蓬安进一步创新方法,破解难题,再接再厉,为全省脱贫攻坚树立标杆和示范。

贫困户从6万余人锐减至不到2万人,贫困发生 率 从10.6%陡 降 为2.85%,全县基本达到贫困县摘帽标准……启动脱贫攻坚工程以来,蓬安仅用两年时间,以大胆创新,求真务实之举交出了完美的答卷。近日笔者走进蓬安,一幅全县总动员,领导打头阵,兴业先强基,产业做引领的脱贫攻坚生动画面映入眼帘。

全县总动员领导干部冲在最前线

10月8日,国庆大假后上班第一天,蓬安县召开四套班子领导节后碰头会,脱贫摘帽成为会上的重点议题。县委书记蒲国在会上强调:脱贫摘帽工作一刻都不能放松,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勇于担当,发扬 “五加二”“白加黑”的精神,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摘帽任务。

在此前的8月14日,蓬安县召开脱贫摘帽百日攻坚推进会,大会采取电视直播方式,直接开到镇村一线,参会人员达到2000多人。

时间越来越紧,压力越来越大。“坐不住了、等不得了、拖不起了。”蓬安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崔竹君在大会上连用“三个不”向全体参会人员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形势严峻、十万火急。

上行下效,脱贫奔康,摘掉穷帽的冲锋号角响彻蓬安大地。

“赶快施工,赶快推进项目,等不起了,10月底前必须搬迁入户。”10月10日,蓬安县相如镇牛毛漩村,村党支部书记彭德进焦急地催促着施工队,要求对方加快工作进度,确保10月底前,村上的异地搬迁项目要全部完工。

全村212户618人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48户109人,牛毛漩村今年纳入了摘帽行列。

“蒲书记每周都要来督促工程进度,了解脱贫情况。”彭德进告诉笔者,从县上到镇上,再到村上,脱贫任务被绘制成图,挂在了显眼位置,脱贫摘帽已成为当地的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

“挂图作战,考核逗硬,将问人问事问责进行到底,密集开展专项督查、成效督查和暗访督查,16名工作不力的干部受到严肃处理,从上至下营造 ‘水紧鱼跳\’‘你追我赶\’氛围,确保脱贫摘帽首战必胜、首战全胜。”县扶贫和移民局局长彭桂林告诉笔者,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当地推出了“双组长”制度,县委书记和县长亲自出征、带头冲锋,坚持两天一督导,一周一调度。

兴业先强基让贫瘠的土地焕发活力

先天不足加上基础设施滞后,是绝大多数贫困群众输在起跑线上的根本原因。从根源着手,以项目助推,大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条件,这是蓬安实施脱贫摘帽 “标本兼治”的精准手段。蓬安从“造血”入手,实施了水、电、路、农田、水利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让每一寸贫瘠的土地都焕发出新的活力。

杨家镇伏岭村是脱贫攻坚基础先行战略的受益村,该村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散落在伏岭寨、金观音、陈家岭等几座大山上。

改变始于2015年,年初驻村扶贫工作队把全村所有的贫困户走访了一遍,梳理致贫原因,最后把修路摆在了脱贫的第一位。道路通畅后,该村还建设了人饮工程,全村群众都吃上了安全放心水;建成了17处小微水利设施,种地不再靠天吃饭;危房改造了,一幢幢漂亮的川北民居矗立在青山绿水之间,让沉闷的村庄多了一抹新农村的亮色。基础牢固了,山羊养殖产业也顺利形成,在专合社带动下,贫困户家家养起了脱贫羊……

在蓬安170余个贫困村中,伏岭村不是个案。

彭桂林告诉笔者,在脱贫攻坚工程中,通过交通大会战,蓬安修建了通村联社水泥路310公里;通过安全住房建设,当地实现了570户贫困户完成异地搬迁,2811户贫困户的C、D级危房已改造;推进“人饮大攻坚”和农村电网改造升级,贫困村户户用上了安全电、人人吃上了安全水;当地还免费为贫困村贫困户架设有线电视线路、安装无线电视信号接收器,广播电视信号实现全覆盖。采取新建、改建、租赁等方式,全县建成卫生室49个、文化室50个,做到了人员配齐到位、设施和书籍配送到位。

兴业先强基,路、网、电等设施的完善,为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产业做引领扶贫从“输血”变“造血”

“6月入栏的400余头生猪快要出栏了,到时候我们专合社的首单生意将兑现,保守估计,此轮养猪能为每户入股的贫困户带来900余元的收益。”10月10日,在蓬安县新园乡渔房村,乡长章真一脸喜悦地告诉笔者。

成立养猪专合社,为大企业代养生猪,是渔房村脱贫的重要手段。章真清晰记得刚启动脱贫攻坚时该村的情景,全村无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村仅仅靠撒钱是不够的,必须要找到产业做依托,变输血为造血,实现长效脱贫。”为此,当地明确了产业引领脱贫的目标,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积极对接大型涉农企业和项目业主,实现了全村产业的重新定位和布局。

该村先后成立了顺泰种植养殖专合社、裕康农机农民专合社和蓬兴植保农民专合社,带领贫困户和全村村民发展生猪养殖和现代农业。截至目前,该村92%的耕地已实现了机械耕种收割,农机专合社已实现盈利2万元,化解了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尴尬;土地规模化集中经营超过了50%,贫困户不仅能得到每亩700元的土地流转资金,在种植专合社务工,每天还能赚到50元的务工收入。全村精准识别贫困户32户112人均已达到脱贫标准。

放眼蓬安县,像渔房村一样依靠产业带动走上脱贫奔康道路的案例,几乎遍布所有的贫困村。

彭桂林告诉笔者,在消除贫困实践中,蓬安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按照“依托大企业、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带动大脱贫”的思路,根据城郊、沿江、平坝、高山和偏远山区等不同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利用市场化理念整合扶贫资源。通过建设扶贫产业园,形成产业带动、精准帮扶的新型扶贫模式,把解决贫困群众个体脱贫问题,转化为统筹解决贫困群众共同面对的产业、资金和技术困难,建设了100平方公里的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打造了全长100公里的特色水果、优质粮油、经济林木、畜禽养殖4条产业带,建成了“玉—豆—草—畜”千亩示范基地4个,建成脱贫奔康农民产业园51个,基本实现“村村建园、户户入园”。

扶贫更扶志“四好”乡村建设紧密推进

如果打基础,筑产业是脱贫摘帽的外在,那么强文化,转思路则是实现彻底脱贫的的根本动力。

对此,牛毛漩村的办法是以《村规民约》、大户带动、典型引领为抓手,转变贫困群众思想观念,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对那些游手好闲不勤劳、享受帮扶不感恩、房前屋里脏乱差等问题突出的贫困户,我们根据《村规民约》,规定他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能啥子都由着自己性子来。”牛毛漩村第一书记敬学章表示。

与牛毛漩村类似,通过“五改三建”,曾经脏乱差的锦屏镇西拱桥村摇身一变成了环境优美示范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新风气的渐入,改变着这里的传统思维,贫困户们脱贫热情高涨,发展产业的意愿极其强烈。该村已作出规划,要用5年时间,将西拱桥村建成城郊农业示范村,打造集观光、休闲、体验于一体的近郊旅游目的地。

“扶贫不能是党和政府的独奏曲,必须是社会广泛参与,群众主动作为的大合唱。”彭桂林告诉笔者,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自强不息的精神,蓬安的做法是把文明村风建设和扶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以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四个好”为目标,按照“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要求,开展“三项整治”“四大行动”“五项评比”活动,加强村风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为贫困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打下坚实的文明精神基础。

目前,该县已出台“四好”村创建实施方案,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创建工作,力争年内创建省、市、县“四好”村分别达100个、30个和10个。

新闻推荐

举全省之力 纾困解难奉献爱心

10月13日,四川省2016年扶贫日系列活动暨社会扶贫工作推进会在成都举行。会议向全社会发出2016年扶贫日活动倡议书,号召各界举全省之力、集全民之智,一起参与今年的四川扶贫日系列活动,慷慨解囊,纾困解...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