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众志成城拔“穷根”———蓬安县决战全胜脱贫攻坚见闻

南充日报 2016-11-15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张德利

今年初,被确定为全省首批摘帽县之后,蓬安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和市委脱贫攻坚重大决策部署,始终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全面落实“五个一”帮扶机制,全力推进“五大扶贫工程”,着力实施“五个一批”行动计划……该县以破釜沉舟的决心、背水一战的勇气、抓铁有痕的力度,交出了答卷:截至10月底,全县今年拟减贫1.73万人已全面达标,贫困发生率已降至2.6%,控制在了3%以内。

精准发力 整合4.41亿元涉农资金用于扶贫

一条条水渠通向田间地头,一条条硬化水泥路像玉带般环绕整个产业带……记者11月14日在蓬安花好月圆脱贫奔康产业园、麦伦脱贫奔康产业园和雁坪坝果蔬脱贫奔康产业园看到,产业发展到哪里,基础设施就配套建设到哪里。随着这些产业园的建成,解决了当地9100多人就近入园上班和发展种植、养殖业。

记者在麦伦脱贫奔康产业园看到,连栋大棚的莴笋“吐绿”返青,长势喜人。几十位农民正在地里栽植金桔树、桃树和露地蔬菜。村民唐桂芬告诉记者,每天到园区打工,有80元的收入,一年下来,也有2万多元进账。麦伦农牧业公司技术总监李广义告诉记者,整个园区涉及新园乡、碧溪乡6个村,面积达1.15万亩,带动750户农民发展种植、养殖业,户均年增收3000元。

“脱贫攻坚最核心的问题是要破解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和补齐产业短板,必须下大力气抓好一水、二路、三产业。”蓬安县委书记蒲国告诉记者,今年全县累计投入近3亿元资金,实施贫困村水利、道路、产业三个“大会战”。

实施这么多扶贫项目,资金从何而来?蓬安县委副书记、代理县长崔竹君认为,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是确保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举措。

蓬安县将全县11个部门的38项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在一起,整合4.41亿元涉农资金用于各项扶贫工作,扎实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及危旧房改造、产业培育等重点扶贫工作,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蓬安县财政局探索建立涉农项目整合机制,坚持“多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的涉农资金整合和管理机制,凡是符合政策要求的涉农项目资金,全部集中到一起,统筹安排使用。

如何科学使用管理整合后的涉农资金?蓬安县财政局负责人向记者坦言:统一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行,真正形成“一个龙头放水”的财政涉农资金使用管理新格局,确保资金用在扶贫项目上。同时,强化财政监督检查,开展绩效考核评价。

修路、兴水、建房、搞产业基地……走进杨家镇伏岭村,扶贫项目建设热潮涌动。70多岁的贫困户陈向廷谈及村子里的变化喜上眉梢,“行路方便了,吃水的问题解决了,产业园区发展起来了,卫生室、文化室建在了家门口。”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今年蓬安县新建村组道路387公里、水利设施513处;易地扶贫搬迁完成2456户,实施C、D级危房改造4735户。51个拟退出贫困村户户用上了安全电、吃上了安全水,广播电视信号全部通村达户;每个乡镇均有达标卫生院、标准中心校及便民服务中心。低保兜底实现“两线合一”,发放贫困人口低保金、残疾人生活补助金、特殊人群救助金8956万元。医疗扶贫“十免四补助”政策全面落实,单设了300万元县级卫生扶贫救助基金,1.73万贫困群众全部参加新农合。

精准施策 “三大增收计划”助力脱贫攻坚

因户施法,因人施策,扎实推进特色产业经济、庭院经济、劳务经济“三大增收计划”,真正实现“村有致富门路、户有当家产业、人有一技之长”的目标。

多渠道增加就业门路,在每个贫困村开发保洁、护路、护林等7个公益性岗位;开展实用技术、就业技能培训1.27万人次,4673名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发展;建成“单村新建、联村共建、跨乡连片”脱贫奔康产业园51个,贫困户百分之百入园就业、发展产业。

项目要快速推进,关键资金保障要到位。蓬安县积极采取措施,加快扶贫资金拨付进度,今年前10个月,仅财政拨付扶贫资金就达1.11亿元,推动脱贫攻坚项目快速建设。县财政局负责人介绍,简化扶贫资金报账程序,对符合报账条件的项目开设绿色通道,限定时限、及时办理资金拨付,促进扶贫项目早实施、早见效。同时,建立了扶贫项目资金使用拨付周报制度,每周通报全县扶贫资金拨付进度排名情况,按年底拨付进度必须达到100%的硬性要求,对于资金拨付进度偏慢、滞后的乡镇、单位予以问责。

蓬安县利溪镇花房子村引进了四川花好月圆农牧业公司,整村流转土地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成立了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了49户贫困户发展特种养殖和有机农产品种植。目前流转土地3500亩,已养殖野猪、骆驼、梅花鹿等特种动物3000余头,孔雀、鸵鸟等5000余只,现已初具规模,共吸纳了100多位村民常年务工。

作为龙头企业,如何发挥好带领农民致富的作用?公司负责人张宏标给记者算起账来:公司每年支付土地租金90余万元,村民入园务工收入约110万元,贫困户每户以4000元入股,每年保底分红400元,同时,村民还可以通过认养、代养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增加收入。这样算下来,入园农户人均年收入可超2万元。

花房子村十二组罗友国、罗友俊两户贫困户,通过花好月圆农牧业公司提供技术、品牌和销售渠道的帮扶,搞起了生猪、山羊、小家禽养殖,今年他们两户的收入已分别超过2万元,年底就可以实现脱贫。

围绕摘帽倒逼工期,全程全域查问题促整改。该县坚持问题导向,在认真解决每次省市蹲点督导反馈问题的同时,9月以来,县四大班子领导、各相关部门和乡镇,对51个拟退出村,分队分组,逐村逐户开展了3次集中自查评估,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精准明确整改责任、整改时限和整改要求,对重点问题、重点领域派出专门力量开展定向解剖、定时整改,确保了整改工作一件件落到实处。(下转2版)(上接1版)

精准突围 保质保量补齐短板

不让任何一个贫困村成为盲点,不让任何一个贫困群众掉队,这是蓬安决战全胜脱贫攻坚的终极目标。

精准突围,求新求变。蓬安继续坚持查漏补缺、应补尽补的原则,保质保量补齐短板,采取超常规的举措,争分夺秒赶进度、不舍昼夜破难题,全力补上因雨水多而延误的易地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的工期,确保本月底前全面建成;地毯式对产业培育、基础建设、软件资料等各项指标开展再梳理、再强化,切实做到指标不漏一项、工作高标准高质量。

记者来到蓬安县锦屏镇西拱桥村,但见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进村入户,青瓦白墙农家小院掩映在青山绿树中,珍稀植物园树木茂盛葱茏,处处都是一幅和谐美丽的乡村画卷。

走进村民刘中碧家,改建后的房屋功能更完善,厨房、厕所布局更合理。“改建花了多少钱?”“5.5万元。”“危旧房改造补助资金到位没有?”“肯定到位了哦,没有补助资金,哪能改建得起哟。”刘中碧笑呵呵地回答。

像刘中碧这样改建一新的农房,全村完成了110户。村民姚群莲兴奋地讲,现在住上了好房子,关键要在过上好日子上下功夫。“今年养鱼的收入就可以上万元。”望着家门口的鱼塘,她对脱贫充满信心,在与记者摆谈中一五一十地算起账来:小家禽收入有1000多元、到园区打工的收入有8000多元,还有爱人在外地打工有2万多元的收入,全家今年有3万多元的收入。

创新资产收益扶贫新模式,这是蓬安抓脱贫攻坚的一大亮点。该县在深入推进***、促进贫困户增收的过程中,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财政扶贫资金的拉动作用和杠杆效应,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入股带动方式,设立“贫困户优先股”,赋予建档立卡贫困户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财产权,增强了扶贫“造血”功能。

机制创新,点石成金。该县投入财政扶贫资金550万元用于资产收益扶贫,并将形成资产量化到贫困户,每年实行保底分红,拓宽了缺劳力、缺技术和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持续稳定的增收渠道。相如镇油房沟村畜禽养殖专合社采取“政府补助、群众入股”的筹资方式,对没有经济基础和劳动力的贫困户,无偿赠送股份,每股可望分红1700元左右。杨家镇伏岭村用活了产业扶持基金,已向贫困户发放产业扶持基金借款15.9万元用于入股蓬安兴农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底至少按10%的收益率保底分红,同时,专合社对重点贫困户采取了“小户托养,缺劳户寄养,大户联养”模式予以扶持,保障了农民群众年年增收、贫困户重点受益。

新闻推荐

实施“绿色明珠”“十园之城”“百景之都”三大行动蓬安剑指全国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嘉陵江畔大美公园城市,打造“成渝第二城”绿色生态主题功能区,蓬安县将以绿色为底、文化为魂、全域旅游为突破,培育产值亿元的生态旅游产业,大力推进生态旅游...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