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驻村帮扶 他们一直在路上

南充日报 2016-08-25 00:00 大字

"> " target="_blank"> "> " target="_blank"> "> " target="_blank">编者按▲脱贫攻坚的号角响彻蓬安大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蓬安县把驻村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全面落实“五个一”驻村帮扶机制。为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随处可见这样一群人:他们吃住在村,服务在村,与贫困群众结亲戚、交朋友,说农话、问农事、干农活,作规划、找资金、跑项目,他们就是驻村帮扶干部。

盛夏8月,挥汗如雨。炎热的天气不能阻挡脱贫攻坚的脚步,驻村帮扶干部依然坚守脱贫第一线。他们因户施策,扶贫帮在点子上、扶在紧要处,提高了扶贫实效,赢得了群众好评。今天,我们将聚焦脱贫攻坚第一线,讲述他们的扶贫故事。

“第一书记”盛甫:扶贫路上 体会满满的获得感

●周亮

8月19日一大早,蓬安县新园乡渔房村村头,58岁的村民李光云一把拉住路过的该村“第一书记”盛甫:“盛书记,自从你来到我们村,办了一件又一件好事,件件都办到了大家的心坎上,大伙儿都不知道该怎么感谢你!”

盛甫是市委编办派驻到该村的“第一书记”,当天,他来村里查看李建明家的产业发展情况。“只要村民满意,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盛甫说:“今年3月,得知自己被选派到蓬安县一个贫困村当‘第一书记\’,我真是又激动又发愁。激动的是,这下能真正沉到农村,脚踏实地地为农民做点事;发愁的是,千头万绪的工作,该从哪下手突破?”

渔房村位于蓬安县南部,辖7个村民小组,196户746人,贫困户就有39户146人,耕地面积仅748亩。驻村后,盛甫对建档立卡贫困户一一进行走访,详细了解致贫原因。摸清村情民意后,盛甫为渔房村制定了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重点帮扶贫困户的扶贫计划,逐一破解村里亟待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

“李哥,今天比昨天气温高些哦,一定要注意给鸭圈降温,防止鸭子中暑。”一走进李建明家的院子,盛甫就直奔鸭圈,查看鸭子的长势,并叮嘱李建明一些养殖方面的注意事项。

李建明左腿残疾,妻子常年患病,需长期药物治疗。他家的房子年久失修。目前,李建明家被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年底就能住上新房。

离开李建明家,盛甫继续在村里挨家走访,一是通知村民参加下午村里举行的收割机培训会,二是寻找合适的农机手。一路上,盛甫的手机响个不停,他笑着告诉记者,自从担任该村“第一书记”后,村民遇到大事小事都会找他,可以马上解决的他立即给予解决,不能解决的也会向群众耐心解释。

时值中午,盛甫将收集到的信息再次梳理,午饭过后,他伏在办公桌上进行了短暂的午休。

下午3时,村民陆续来到稻田边,几名备选的农机手在教练的指导下,学习驾驶技术。“水稻机收不仅省时省力,更能节省一大笔费用。以前请人一亩田花费近300元,现在机械收割只需花费100元左右。村里成立了农机合作社,我们自己收割,让村民得实惠。”盛甫说。

盛甫告诉记者,今年,通过外出取经,村民们一致认为,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实现规模种养和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途径。在帮扶部门和乡党委、政府的多方协调下,该村争取到项目资金100多万元,成立了裕康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顺泰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加入农机专合社的农户达102户,加入种植养殖专合社的农户达105户。

按照扶贫计划,盛甫带领群众兴水修路完善基础设施,让村民们看到脱贫致富的希望。接下来,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将把股权证发放到每个社员手中,让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股东”。

“在扶贫的路上,我体会到了付出的快乐,也得到了村民们的信赖。这种满满的获得感,让我感觉很踏实、很快乐。”盛甫在《扶贫日记》中这样写道。

驻村工作队成员唐琼珍:因户施策 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成晓薇

8月15日,星期一,骄阳似火。省农业厅副巡视员赵勇带队来到蓬安县罗家镇原木沟村,了解该村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作为驻该村的工作队成员之一,唐琼珍紧张得像一个学生,等待着“老师”们评分。

原木沟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利,8个组中有3个还没通水泥路。村里产业基础薄弱,村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没有主动创业致富意识。这是唐琼珍和另外两名驻村工作队成员挨家挨户走访找出的致贫原因。

贫困户刘其华家住在交通不便的山顶,到场镇要先下山再走1个多小时土路。唐琼珍试图说服他接受易地扶贫搬迁,可他舍不得这个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于是唐琼珍跟驻村工作队成员商量后,为其制订了新的脱贫方案。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刘其华现在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该村修通了3公里通村路,还有近3公里正在修建中。看着泥巴路一天天变成宽敞平坦的水泥路,刘其华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这段时间,他家的羊圈又增添了新成员。

路修好后,驻村工作队又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支柱产业———养羊和种植核桃。目前,该村养殖南江黄羊400多只,种植核桃树300亩。唐琼珍说,下一步还计划新栽300亩核桃树,并成立核桃种植合作社。

村子美了,道路通了,致富门路多了,生活变样了!这是村民们最真切的感受。

“你今年能脱贫不?”巡视组成员问道。

刘其华笑答:“我已经脱贫了,现在正向小康迈进!”

看着刘其华自信的笑脸,唐琼珍也跟着笑了。挥手告别刘其华一家,唐琼珍继续跟随巡视组,走访下一家贫困户。

“羊博士”范景胜:不脱贫不离村

●郭安平

“范博士,快到我家看看羊有没有啥毛病!”一进村子,范景胜就被村民拉住了。

其实范景胜不是博士,可群众就喜欢叫他“范博士”。

8月17日,热浪袭人。在蓬安县杨家镇伏岭村,村民们纷纷邀请四川省农业厅派来的农技员、该村“第一书记”范景胜到自家察看黑山羊的生长情况。而在1年前,扶贫干部们几番上门动员,才有零星几户村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养殖了几头黑山羊。从别人出资“请着养”,到自己掏钱“抢着养”,8月16日,到该村蹲点督导脱贫攻坚的四川省农业厅厅长祝春秀用了个时髦的词语———“获得感”来诠释这一变化。

伏岭村是省农业厅定点帮扶的贫困村,该村距杨家场镇约12公里,是典型的偏远村、高山村、旱山村,交通不便,用水困难。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217户742人,贫困户就有53户182人。2015年初,蓬安县委、县政府将伏岭村确定为重点贫困村,集中力量开展扶贫攻坚。在各方帮扶下,该村将黑山羊养殖作为全村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伏岭黑山羊”品牌。2015年9月,四川实施“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进万村开展技术扶贫行动”,在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工作、主要从事羊的育种与生产技术研究的硕士研究生范景胜被组织安排到伏岭村担任“第一书记。”

范景胜来到伏岭村后发现,该村地处虎形山上,植被丰富,适合养殖黑山羊。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村民对这位年轻的“第一书记”并不认可。“上面派这么嫩的娃娃能干啥?”第一次见到文质彬彬的范景胜,村民唐大礼直犯嘀咕。但接下来的一两个月里,唐大礼经常见范景胜到各家各户走访。渐渐地,范景胜用执著征服了全村人的心。

在近两个月的走访中,范景胜了解到,伏岭村山高地贫,全村217户人家五保户就有24人,35岁以上未婚男青年多达68人。“问题积累得太多,必须厘清致贫原因,对症下药。”怎么脱贫?群众翘首以盼,范景胜感觉压力山大。

针对致贫原因,范景胜和村“两委”经过商议,为该村制订出修路、兴水、建房、养羊的脱贫方案。有了致富“火种”,没有技术,火很难烧得久燃得旺。范景胜请来一批技术专家赴伏岭村开起“百家讲坛”。村里的合作社还与四川农业大学研究团队开展了技术合作,在种羊繁育、饲草转化、抗寄生虫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目前,该村依托蓬安兴农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吸引110户农户(包括53户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建立了黑山羊养殖基地。通过“寄养”方式(贫困户将家里的黑山羊寄养在基地),解决贫困户养殖黑山羊缺劳动力的问题;通过“托养”方式(基地的黑山羊送到村民家托养),解决贫困户养殖黑山羊缺资金的难题。

近日,记者再次走访伏岭村,发现这个曾经交通不便、用水困难的小山村已发生巨大变化。

用水不愁了。伏岭村已建成18处人饮安全集中供水工程,高山组的群众在2015年5月底前就吃上了自来水,全村群众在当年底都吃上了放心水;建成17处小微水利工程,村民生产用水不再难。

路通了。已建成村组水泥路10多公里,到户便民路5公里,实现了水泥路组组通、便民路户户通,村民出行不再难。

危房改造了。分年度对全村114户危房进行改造。截至7月底,已完成危房改造67户,其中,贫困户危房改造31户。易地扶贫搬迁17户,目前已完成5户。预计到9月底,53户贫困户都能住上新房。

产业形成了。目前养殖基地存栏黑山羊800多只,力争到2017年,全村养殖黑山羊3000只,种植牧草300亩、饲料玉米500亩。通过发展黑山羊,实现贫困户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

“羊吃草,连根拔。”养羊过程中,范景胜意识到了生态环保的重要性。为减少山羊户外放养对环境的破坏,他正组织大户流转农田种植黑麦草。“我是党员,就该在脱贫攻坚第一线。不脱贫,我就不离村。”站在山顶,望着洒下无数汗水的伏岭村,范景胜说得很坚决。

独臂村主任陈健康:用3年时间 让三墩村变成“药材村”

●周亮

8月23日,沿着蜿蜒的公路,记者来到蓬安县正源镇三墩村村委会主任陈健康家。两层小楼旁,是药材烘烤房及药材清洗池,家门口的药材地里,架子上的吊瓜翠绿欲滴。眼前这一派赏心悦目的田园景象,是这位独臂村主任的“杰作”。

1988年,陈健康到外省一煤矿打工,在一次爆破作业中失去了左手。病愈后回到家乡,他开始自谋出路。从山里到城市,再从城市回到山里,陈健康深切感受到贫困的可怕,而他所在的村子一直被“贫困”二字笼罩。

1996年,陈健康组织村民编织竹筐,销售给附近的柑橘种植大户,又建起160多平方米的兔舍,饲养兔子。有了一定积蓄后,陈健康首先想到的是还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父老乡亲。他自费买来抽水机,免费帮助村民抽水。2007年,陈健康高票当选为三墩村的村委会主任。

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村里不少土地被撂荒,家里世世辈辈都是农民的陈健康看着心疼,萌生了利用闲置土地发展产业的想法。经过考察,陈健康了解到,种植中药材“有搞头”。他在20亩地里种上吊瓜、藿香、半夏等中药材,做起了“试验”。

“刚开始不懂技术,种的吊瓜、藿香出现根部腐烂现象,找来技术员,才知道是因为病虫害。”陈健康说,他先后跑到南充、重庆等地学习种植技术。种植中药材的头一年,陈健康的纯收入就达到了4万元以上,还与南充金芳中药材饮片公司、蓬安本草堂等药材经销商签下了长期合同。

自己致富了,但大多数村民还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里辛苦耕作,陈健康决定把大家带动起来,一起搞中药材种植。“只有用实际的效益证明,大家才会跟你一起干。”陈健康说,2010年,他向贫困村民免费发放种子和幼苗、免费提供肥料、免费烘焙药材、免费教授技术。在他的带领下,该村100多户村民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

“争取用3年时间,让三墩村变成‘药材村\’,彻底摘掉贫困村的‘帽子\’。”这位独臂村主任向记者描绘起他的“宏伟蓝图”。

新闻推荐

举行听证会 建立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

本报讯(周亮苏洪恩)为提高政府价格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促进水资源有效节约和循环利用,近日,蓬安县举行了建立县城居民用水阶梯价格制度听证会。会上,相关部门介绍了《蓬安县城区供水定价成本监审报告...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