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羊角嘴村农村改革实践:三社融合破五难

南充日报 2016-06-18 07:30 大字

村民自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 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种植专业合作社, 破解了农村无人种地、 农业生产效率和经营效益低、农民增收难、村级集体经济空壳化等系列难题

●本报记者 易立权

蓬安县巨龙镇羊角嘴村,由当地村民发起的一场变革为南充探索农村改革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路子。该村农民于2013年自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种植专业合作社,创造了“三社融合破五难”的羊角嘴村做法。

解决土地撂荒羊角嘴村的“小岗”试验

羊角嘴村这场自发的变革,起因仅仅为解决土地撂荒问题。

作为川东北地区典型的偏僻山村,羊角嘴村长期以来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等传统农作物,“守土而居”的村民起早贪黑,却只能勉强换来一日三餐,根本谈不上增收致富。近年来,许多年轻人外出务工,土地撂荒严重。

“全村一共864人,最少的时候在家仅65人,全村土地747亩,2013年4月以前,土地撂荒4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4%,个别组高达70%以上,‘有地无人种、良田长杂草\’成为普遍现象。”羊角嘴村村主任何继民告诉记者,荒着不种太可惜,辛苦种一年又没收益,原本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了“鸡肋”。

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成为当时羊角嘴村两委的首要任务。

当时该村在家的65位村民选出了30位代表,挤在村委会的小会议室里商量怎么解决撂荒的问题。何继民笑着说,当时在家的村民除了村委会成员,最年轻的都70岁了。

商量来商量去,难题摆在大家面前:地没人种,村子偏远而且耕地条件不太好,愿意来承包的人很少。最后一群老人商量了半天决定:既然没人愿意来种地,干脆大家都把地入股搞个合作社,咱们自己的合作社种自己的地,人不够,用机器。

2014年2月,羊角嘴村的巨龙镇腾飞农机专业合作社启动建设。2013年6月该村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时启动,首批吸纳178户农民的583亩耕地入社,2015年228户农民的747亩耕地全部入社。村里在家的60多位村民大多代表家里人在3个合作社的成立协议上按了手印。

74岁的何文兴就是当年3个合作社的发起人之一,“当时听说南充其他地方还没像我们这么搞土地股份合作社,我们这么整有点像当年小岗村村民一起摁手印一样,当时心里也怕呢!”

土地入股合作社村民坐等分红

在县上和镇上的指导下,合作社的章程起草了出来,并选举了理事会和监事会。何继民当选为土地股份合作社理事会的理事长,另外由村民选举了5名监事会成员。理事会负责合作社的具体运作,监事会负责监督。

根据成本一核算,机械化种植要比传统人工种植划算得多。何继民告诉记者,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是采取产前统一农资采购。根据种植品种和面积,集中采购种子、肥料、农药、农膜等农用物资,既能保证农资质量,又降低采购成本。二是产中统一技术服务。由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提供种苗,统一栽植标准,统一组织机械耕作,统一管护技术,组织和指导农户进行规范化作业、标准化生产。三是产后统一产品销售。合作社统一打造品牌、加工销售,收益统一交付土地合作社集中分配,这样下来,成本每亩约为618元。而采用传统人工耕作的话,每亩成本约为1010元,新的种植模式比传统种植模式光成本每亩就节约了392元。传统种植模式每亩粮食产量为450公斤,产值为1242元,每亩净收益(不含土地成本)232元;新的机械化耕种模式,每亩粮食产量约500公斤,产值为1449元,每亩净收益(不含土地成本)831元,新的机械化耕种模式产生的净收益比传统人工模式每亩多599元。

2014年9月,羊角嘴村的水稻丰收,土地股份合作社共收稻谷9万余公斤,并开始了合作社的第一次分红,也是保底分红。入股合作社的村民,部分要稻谷,这部分返还的稻谷为3.5万余公斤;剩余的稻谷卖了近12万元,不要稻谷的村民保底分红9万余元。剩下的3万元进行第二次分红,其中1.2万元作为合作社运作基金,其余的1.8万元全部按股分给入股合作社的村民。此外,每亩100元的种粮大户补贴,也按股进行了分红。

李民富说:“以前村里的地租出去,也就每亩三四百元,入股合作社,我们自己搞,每亩比之前能多赚近两百元,大家尝到了甜头,越来越多的村民将土地入股合作社!”2016年,该村所有的耕地全部入股土地合作社,合作社在种植优质水稻的同时,也在坡地上种植佛手和核桃,收益更高。(下转2版)

新闻推荐

宣传禁毒微博直播贩毒案庭审

本报讯(周亮)为进一步加大禁毒宣传教育工作力度,深入推进蓬安县禁毒专项整治工作,6月24日上午10时,蓬安县人民法院运用微博,视频直播了一起贩毒案的庭审过程。当天上午10时,随着审判长敲响法槌,庭审...

蓬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蓬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