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托管村民当上“跷脚老板”
5月4日,正是农忙时节,太阳炙烤着蓬安县巨龙镇羊角嘴村,村民余茂春的0.47公顷责任田里已全部种上水稻。而他似乎很悠闲,不用顶着烈日到田里除草、施肥。“去年把田托管给村里的专业合作社,啥农活都不用干,只管等庄稼成熟分粮就是。”余茂春轻松地说。
包括余茂春在内,该村220户村民都已享受到农田全托管带来的新变化。
□本报记者 伍力
土地入股 到期分粮分钱
2013年6月,为解决土地撂荒问题,羊角嘴村两委在上级帮扶单位指导下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和劳动力入股合作社,合作社承诺按每亩50到100公斤稻谷给社员分粮。等合作社盈利后还有二次分红。有经营意愿的农户还可以从合作社反包土地,规模经营。”羊角嘴村支书何军政说。
63岁的余茂春,在田地里忙活了大半辈子,一开始并不想入社。“那么多撂荒地都种不过来,凭啥他们就能种好?万一种不出粮,这日子就没发过了。”余茂春决定等等看。
余茂春的担忧不无道理:有这么多撂荒地,哪里有劳动力来种?
为解决这个问题,2014年初,羊角嘴村集合小农机具和技术人员,建起了腾飞农机合作社。一开始,主要为村里流转的70公顷左右水稻播种提供全程机械化作业;后来,合作社在附近的村也打响了名气,外出提供农机服务。“一开始村民不相信,总觉得这机插秧歪歪扭扭,没有自己手工栽插得漂亮。结果等秧苗一长起来,大家就服气了,还是铁家伙有劳力!”腾飞农机合作社的社员何文兴笑着说。
事实胜于雄辩。第二年,余茂春的邻居王惠清流转的0.4公顷水田丰收,王惠清如约分到300公斤粮食。老余这下坐不住了,赶忙拿出土地入社,年底就分到425公斤稻谷。“年轻人外出打工,就剩我们老人在家,天天守着一亩三分地。现在土地托管很稳当,自己也轻松多了。”余茂春说。
“搞这个合作社,主要是为了保证种上粮、吃上饭。”何军政介绍,“为此合作社统一产品分配,每年从收获的粮食中按100公斤/亩优先分配给缺劳户、全家外出户和五保户,余下的再统一加工销售,提取合作社发展基金后,按比例对社员进行二次分红。”
合作社互动 撂荒地复耕
规模种植带来机械化水平提高,购买化肥、种子等农资都是批发价,农机合作社统筹管理农机,种植合作社负责农业技术指导推广到户……两个合作社互动发展,为羊角嘴村带来大变化:2015年合作社收获粮食55万公斤,人均收入达8187元,比2013年增长69.9%。
更重要的是,两个合作社让羊角嘴村的土地“活”起来——耕种面积发展到现在有126.7公顷,撂荒地全部实现复耕。
羊角嘴村的发展模式,该如何改进?能否在全镇推广复制?近日,在村委办公室召开了一次座谈会。
在巨龙镇党委书记严青权看来,合作社要控制流转规模,不能贪多求大。“我们算了下,觉得200公顷以内比较合适。如果再扩大规模,就超过农民自身能力范围,带来种种问题。”严青权说,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农机技术培训,严格把关种子质量,并适时打造粮食品牌。
推广的关键在于农机初始投入。“现在羊角嘴村有20多台小农机,总投入30余万元。据此测算,一个镇成立5个类似规模的农机合作社,总投入在200万元左右,就能实现全程机械化。”南充市委农工委相关部门提交的调查报告上建议,加大农机补贴力度,鼓励该市其他村镇走小规模、小投入、小机具发展的路子。
“村民自愿流转土地,想回收时还能按合同收回来,自始至终在和村里人打交道。这样避免了工商资本下乡带来的一些弊端,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保障了粮食生产安全。”南充市委农工委主任陈圣伦说。
蓬安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蓬安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