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精品文化硕果累累 文艺团体遍地开花文化惠民 汇聚发展“精气神”

南充日报 2015-12-10 08:29 大字

●文藻超 邹文虎 郭安平

如果说经济总量、基础设施是铸就城市的“筋骨肉”,那么文化底蕴则是一个城市的 “精气神”。蓬安县广纳各地文化精华,吸收、消化、再提升,布局“生态蓬安”的文化新棋局,满足当地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汇聚起全县发展的“精气神”。

建文化阵地 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12月7日晚,该县文化馆内灯火通明,钢琴、二胡、古筝所奏出的乐曲声声入耳。进内一看,钢琴室内,几名钢琴爱好者正在交流学习,二楼的舞蹈室内,几名妇女正踏着欢快的节拍翩翩起舞。

自该县文化馆投入使用以来,吸引了不少文艺爱好者前来。家住县城15公里外的两路乡太安街居民卓素芳这段时间就是这里的常客。听说县文化馆要组织舞蹈爱好者进行舞蹈培训,她和几名舞蹈爱好者租车赶到县城来学习。

“文化馆的设施齐全,有专业的舞蹈老师指导,对我的帮助很大。”卓素芳说,之前一直在乡场农贸市场上的一块空地上练习,也没有专业老师指导。现在到文化馆学习,经过专门的培训,舞蹈队才算真正“上了路”。

“正着力加强乡镇文化站和网络平台建设,弥补乡镇文化阵地的不足。”该县文广体局副局长陈让平介绍,该县将实现乡镇文化站全覆盖,同时配备文化干部和专业设备,用活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促进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记者登录“蓬安县文化馆”网站,在“文艺创作”板块,戏曲、金钱板、词曲等多种形式的文艺内容囊括其中;在“视频专辑”板块中,广场舞、秧歌、健身舞等舞蹈教学视频齐全,能提供较为全面的指导。

“关注文化馆的微信公众号,就能及时了解全县的文化动态,还可以直接与老师交流。”卓素芳说,县文化馆微信公众平台的内容丰富,完全能满足文艺爱好者的需求。

送戏下乡 舞台搭到群众家门口

在每次的送文化下乡活动中,蓬安志愿者带去的金钱板、民歌、川剧等节目都很受群众青睐。蓬安地处深丘地带,基层群众看戏难、文艺团下乡送戏难问题比较突出。针对这“两难”,蓬安文化志愿者把流动舞台车开进场镇、农村院落,在全县39个乡镇开展巡回公益演出,在农民家门口搭建舞台。

“为满足更多群众的文化需求,我们于去年成立了文化志愿者协会。”该县文化馆馆长谢春茂介绍,目前,该协会有志愿者300余名。有文艺专长的志愿者负责文艺演出活动,对文艺爱好者进行培训;另一批志愿者承担后勤保障服务,负责联络组织工作。

邱敏是县城一家火锅店老板,也是文化志愿者协会的成员。今年9月,县上排练合唱节目,人缘好的她成了合唱团的联络员和后勤保障员。“我也是一名文艺爱好者。既然进了这个团体,就得承担职责。”邱敏的话道出了所有志愿者的心声。

“我们的队伍正在不断壮大。但要用活这支队伍,还得把他们放到群众身边去。”谢春茂说,以往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总是组织乡镇文艺骨干到县上培训,效果不是很明显。今后,将以群众文化志愿者协会为阵地,将文化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对文化爱好者进行就地培训,引导更多人加入。

成立文艺团体 普及大众文化

10月30日,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等单位主办的首届四川艺术节·第十五届戏剧小品(小戏)比赛在达州市巴山大剧院举行。蓬安选送的川北灯戏《妻唱夫随》以独特的川北灯戏曲调和浓郁的川北民俗音乐征服了全场观众,捧回了优秀剧目奖、优秀导演奖、最佳表演奖等5项大奖。

近年来,蓬安县在打造精品文化上可谓硕果累累。民歌《我为红军把歌唱》、《太阳出来喜洋洋》、健身秧歌舞《七月火把节》等纷纷登台亮相,获得一致好评。

“打造精品文化不仅是为了宣传蓬安,同时也是在普及大众文化,形成群众文化处处开花的良好氛围。”陈让平告诉记者,该县鼓励群众自发组织群众文化活动,把更多舞台让给群众。

早在今年7月的送廉政文化下乡活动中,这一想法就得到了实证。在长梁乡,由当地群众自编自演的节目登上了舞台,其表演形式和题材都源于当地群众的生活实际,引发了群众的共鸣。

据介绍,该县还活跃着众多群众自发组织的文艺团体。在该县老文化馆,几位退休职工组织的民乐队天天在此排练,他们还不时组织文艺活动,吸引了周边群众到此一娱。

“文化团体、民间艺术团体的大量兴起,让蓬安人找到了共同的心灵归宿。”蓬安县文广体局局长袁力平说,该县民乐、曲艺等方面的民乐队已经有5支,其他群众文化团体遍地开花,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正不断改善。

新闻推荐

学考结合学习贯彻《准则》《条例》

(周亮王陈)“通过集中学习和测试,让我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理解。”12月16日上午,蓬安县委宣传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开展《准则》和《条例》集中学习测试...

蓬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蓬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