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产业帮扶 “光棍村”悄然变脸

四川日报 2015-10-16 09:22 大字

蓬安县杨家镇伏岭村,一个典型偏远村、旱山村,农业人口217户742人,贫困户就多达40户140人,顶着全县重点贫困村的沉重“帽子”。

“人畜饮水困难,不少村民家里唯一电器就是昏黄的电灯,出行全靠一条泥泞的盘山土路,5个小组汽车都开不进,无奈成四里八乡有名的‘光棍村\’。”提起昔日伏岭村的种种艰难,杨家镇相关负责人直摇头。

面对大山和贫弱,出路在哪里?产业造血是关键。

7月底起,一支***联系指导队伍的到来,引燃了这个穷村靠产业脱贫奔康的信心,短短两个多月,已悄然变脸。

谋变

瞄准现代畜牧业,换品种换技术

9月7日,省畜科院的范景胜到伏岭村报到。村民们并不知道,这个不甚起眼的小伙子,是曾获得过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简州大耳羊新品种培育者之一。他正是省农业厅下派伏岭的“第一书记”。

按省委省政府部署,由省农业厅牵头,省社科联、省电信公司、西南石油大学等3家单位协同负责联系指导蓬安县***工作。伏岭村正是几家单位联系指导的村。7月以来,仅省农业厅厅长任永昌就三赴伏岭。

这个沉寂已久的山村泛起了阵阵波澜。

产业扶贫是农业部门的拿手好戏。省农业厅曾调研发现,伏岭不是没有产业,卡住穷脖颈的一是不成规模,二是品种和方法不对路。

比如贫困户唐帮勋原来养过羊和鸡,但是日子始终不见起色,“基础和技术都有点,就是品种不得行,急需改善。贫困户喂的都是本地土羊,个小,卖不起价,销路不畅。”范景胜告诉记者。

这位“羊专家”一番走访摸查、把脉问诊,在省农业厅指导下,开出了伏岭产业脱贫“药方”。

首先是山羊养殖。伏岭将引进蓬安兴农种养农民专合社,大力发展黑山羊养殖,实行业主示范、以大带小滚动发展,引进的品种正是简州大耳羊黑色类群。“简州大耳羊是我国人工培育的第二个肉用山羊新品种,具有早期生长速度快、繁殖力高、肉质好、适应性强等特点。合作社将充分利用其品牌优势和黑山羊的市场优势,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范景胜表示,简州大耳羊周岁能达70斤左右,一只能卖800多元。

其次是林下养鸡。选的也绝非“平凡之辈”,而是著名的大恒肉鸡。这是省畜科院培育的品种,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已推广到18个省,为打破白羽鸡独大局面发挥重要作用。“大约20多元一斤,一只能卖100多元,比传统肉鸡长得快,又好吃,比土鸡提早半年上市,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却保持着土鸡种外观和肉质风味。”范景胜介绍,该品种已被农业部推荐为连片特困地区农业适用品种。

几天前,省农业厅联合3家单位共同印发了伏岭村***方案。农业帮扶是重头戏,将发展粮油、特色经济作物、畜牧等主导产业,重点发展杨家伏岭黑山羊,到2017年4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6000元以上。

蓝图已定,“药方”已开,剩下的便是争抢时间抓药治穷。

促变

免费送来鸡苗,专家来开“百家讲坛”

短短2个月加紧布局,穷伏岭的产业变脸正悄然酝酿。

如今,在伏岭的路边、林间,到处可以看到用竹条和铁网搭建的简版“标准化生态鸡舍”。这正是根据省农业厅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原则,指导贫困户修建的林下鸡舍。

伏岭村黑山羊养殖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也基本完成,正在完善相关配套设施,预计在11月上旬投入使用。在调查基础上,在40户贫困户中选择并规划了15户养羊大户和20户养羊小户。范景胜正针对每一户具体情况设计农户规范化羊舍。贫困户唐于英为拟定发展的养羊大户,年初养4只,目前已繁殖羔羊3只,羊舍设计初稿已经完成,10月下旬开始修建。

9月28日下午,贫困户唐大礼看到山道上来了城里“亲戚”——省畜科院向伏岭村40户贫困户捐赠2000只“大恒699优质肉鸡”脱瘟鸡苗、5吨多浓缩饲料、40个自动饮水器及药物运抵村上,免费发放给贫困农户。唐大礼当日欢喜地获赠鸡苗60只。他采用散养方式,60只全部成活,经过半个月饲喂,目前均重已达1.6斤左右,再养六七十天就能上市,每只肉鸡预计增值50元左右。“2015年底,按人均10只鸡算,贫困户可实现人均增收500元。”范景胜测算。

有了致富“火种”,没有技术,火很难烧得久燃得旺。9月起,一批批技术“大腕”赴伏岭开起“百家讲坛”——畜科院副院长何志平研究员、家禽所杨朝武研究员等多位省内顶尖级的畜禽专家亲自给村民培训养殖技术。范景胜也将林下养鸡的技术要点从饲养管理、圈舍卫生、驱虫防疫等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分发给村干部和部分养殖户,由村干部不定期广播。

省畜科院草食家畜研究所还向合作社赠送多年生黑麦草种40公斤,推动种草养羊,并将邀请牧草专家对全年供给进行规划,保证山羊全年饲草均衡供应。

这阵子,范景胜正积极协助申报各类项目,先后申报省科技厅和省农发办2个项目,均围绕伏岭村山羊发展,以合作社牵头带动。“如果都能立项,对产业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他说。

●链接

伏岭村脱贫目标

“两年基本脱贫,三年全面脱贫”,通过政策项目倾斜,特色产业帮扶,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指导服务等精准帮扶举措,确保到2017年实现三年大变样,全村40余个贫困户全部脱贫,人均纯收入比2014年翻两番,人均纯收入达6000元以上;到2020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9000元以上,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万元以上。

□本报记者 李淼

新闻推荐

农田托管村民当上“跷脚老板”

5月4日,正是农忙时节,太阳炙烤着蓬安县巨龙镇羊角嘴村,村民余茂春的0.47公顷责任田里已全部种上水稻。而他似乎很悠闲,不用顶着烈日到田里除草、施肥。“去年把田托管给村里的专业合作社,啥农活都不用...

蓬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蓬安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