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议坡寻迹
谏议坡古老的石板路,如今仍是人们通行的干道。
残缺的石碑残缺的石碑。。
□本报记者 胡佐斌 文/图
谈起广安城区的人文,一个叫谏议坡的地方,无论怎样也不应错过。
谏议坡因北宋谏议官张庭坚而得名,而他的故宅便在此。《广安州志》如此记载:谏议坡,治北五里,旧名车婆岩,宋左正言张庭坚故居。
作为左正言(谏议官),在朝廷中,职位其实很低,但《宋史》却能为张庭坚立传,足见张庭坚在北宋历史上有着不小的影响力。而在南宋时期,著名诗人陆游过境广安时,还作诗《过广安吊张才叔谏议》,以表达自己对张庭坚的崇敬之情。
5月8日,“两江行”采访组走进广安老城区,怀着对古人的敬仰,大家专门寻访了谏议坡。
谏议坡地处广安的北驿道上
相对今人来说,谏议坡已是过去的老地名,不知什么时候,人们逐渐把谏议坡叫成了“界坡”,并成为所在村的村名。但随着福兴大道的建设和地域管辖的调整,界坡村现已划归协兴生态旅游文化园区,而谏议坡所在的原界坡村4组则又单独划入了广安区北辰街道办事处。
几百年过去了,谏议坡是否还是原来的样子?前往的路上,大家心里都十分忐忑。然而,当采访组来到现场才发现,谏议坡古老的石板路还在!
谏议坡位于福兴大道右侧的高崖下,若从今城区边沿开始上陡坡算起,到达与福兴大道相交处,整个坡段大约长300米。除中间有一段连接水塔的水泥公路外,其余均为基本完好的石板路,一块块留着光滑凹痕的石阶默默地告诉我们:这段石板路的历史实在是太久太久了。
正当我们行进在石板路上感受古韵沧桑时,一位老人背着背篓从城区方向走来。老人名叫杨胜杰,今年72岁,家住协兴镇春堡村5组。她告诉我们,在没有公路之前,谏议坡是协兴镇前往广安城区的必经之路,“从北门口出来,经跳墩石桥,再过洗脚溪,再到九石坎,然后就是经谏议坡翻梁子。不仅是协兴镇,马坝、花桥等地方的人到城区,都走的是这条路,这是一条大路。”
事后,记者查阅了1994年出版的《广安县志》才知,谏议坡正处在广安的北驿道上。北驿道自老城北门起,经谏议坡到打铁街(金广老街),再依次到协兴、白庙(今崇望)、马坝、杨坪、井溪(今井河),再到花桥。在花桥又分成两条路:一条到蓬安县城,一条到渠县县城。
关于谏议坡作为驿道的历史,记者分析,这应该是从宋代就开始了。据史料记载,北宋开宝二年(969),渠江县县治由今肖溪王家坪迁到浓洄镇。也就是说,从这时开始,浓洄镇便开始作为县城了。
难寻张庭坚故居遗址和墓地
在谏议坡旁的一栋民房里,记者见到了今年79岁的王明建老人。他告诉记者,他家祖上从“湖广填川”时就住在这里了,到现在已经有200多年了。
在与老人的交谈中,记者发现,虽然整个上梁子的坡都叫谏议坡,但在老人的回忆里,记忆最深的是坡到梁顶的那个位置。就在那里,现在还可看到一个废旧的小公厕,同时还有一棵大黄桷树。老人说,人们要翻上这道长坡还是挺累的,特别是挑着或背着东西的人,翻到梁上时,总会在大黄桷树下歇歇脚,久而久之,大黄桷树下便成了一个店子场口,有几间土瓦房和茅草房,铺面里卖点冷酒、豆腐干之类的东西。
“以前,这里还立了一个大石碑。”老人说,那块石碑高两米多,踮着脚尖还摸不到顶边,上面主要是关于渠江涨洪水的记载;附近还有一个凉亭子,专门供人歇气。之所以要修凉亭,老人说,夏天的时候,坐在里面既可以躲荫,也可以感受到从江边方向吹来的凉风。
距凉亭子不远的岩下,有一个凉水井,“水是从岩缝里流出来的,从来没干过,歇气的人们常在那里喝水。”老人说,特别是炎热的夏天,从城里方向过来的人,爬了这一段长坡,终于到了梁上又可歇气的地方,多想喝上一口冰凉的井水,但对挑着、背着东西的人来说,到井边去喝水还是有些不便,于是便常有人做好事,将井水打到凉亭子边供大家免费喝。
“但做好事的人也得有个讲究,不得让路人喝得太急了。”王明建老人说,特别是走得满头大汗的人,如果马上将一碗冰凉的井水递上去,那人喝了便容易发痧。于是,做好事的人在舀上一碗井水后,特地在碗里放上些许米糠,路人接过后,若想将水喝下去,便得先把浮在水面上的米糠一点点选去,待把米糠选完时,气也歇匀了,这时再把水喝下去,就不会有事了。
眼下,凉亭子早没了,大黄桷树两边的店面、大石碑早已不见踪影,凉水井也已被茂密的藤蔓所遮掩。唯有废旧的小公厕和一些残缺的墙基伴着巍然的大黄桷树,寄托着人们对这里的记忆。
而在这道长坡上,除梁上的大黄桷树外,中途还有两株大黄桷树,也是以前路人常歇气纳凉的地方,其中一株大黄桷树紧贴石壁而生,至今还可看到树下有一长排由水泥和砖做成的凳子。那光鲜的表面仍可证明现在仍不少路人常在此坐着纳凉。
我们是多么希望能在谏议坡一带找到北宋官员张庭坚的故居遗址以及张庭坚墓所在地,哪怕有一丁点希望,我们也不愿放弃(关于张庭坚墓,《广安州志》也记载为谏议坡)。但问了好几个当地村民,都从未听说过张庭坚其人及墓。其实,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毕竟,从张庭坚时期到现在,已经过了900多年。更何况,市志办的专家们早前也已在谏议坡一带寻找过,未找到任何蛛丝马迹。
【延伸阅读】
忠肝义胆的谏官张庭坚
□本报记者 胡佐斌
作为一名言官,张庭坚虽然官职较低,但为人忠肝义胆,为了国家事业,敢于仗义执言而不惧权贵,其崇高精神品质一直令后世敬重。以至于南宋著名大诗人陆游过境广安时,不由得想起了这位先贤,并作诗《过广安吊张才叔谏议》:
春风疋马过孤城,欲吊先贤涕已倾。许国肺肝知激烈,照人眉宇尚峥嵘。中原成败宁非数,后世忠邪自有评。叹息知人真未易,流芳遗臭尽书生。
这首诗写于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陆游被免去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去驻汉中的四川宣抚使王炎手下当幕僚,途经广安时写下的。此时,满怀爱国激情的陆游却遭遇仕途不顺,而眼下国势颓废,可想而知,他当时的心情多少有些悲愤。加之行途中又无人作伴,“疋(pǐ)马(单身骑马)”上路,心中更生几多凄凉。
尽管心情相对糟糕,但来到广安时,他还是不禁想起了令他敬佩的先贤张庭坚,且准备前往张庭坚的墓前凭吊,而在前往的途中便已是“涕已倾”(即泪流满面)了,这足见陆游对张庭坚是多么的敬仰!
张庭坚的为人,《广安州志》在《宋史·张庭坚传》中也介绍得较为详细。据其介绍,张庭坚,字才叔,进士高第后,先后任成都观察推官、枢密院作编修、著作佐郎、右正言等职。在任言官期间,朝中有一部分大臣以希望宋徽宗继续推行王安石变法内容为名,实则结党为私,且王安石变法所带来的弊端也不少,并在宋哲宗时已被司马光变法所取代,对此,张庭坚直接指出主张继续推行王安石变法的大臣们的不良企图。这种做法,肯定会招来那主张继续推行王安石变法的大臣们的强烈不满,甚或敌意,但张庭坚为了国家社稷,完全没把这放在心上,并正言主张继续推行司马光变法,大赞“司马光变法因时变革,人心所归,(于国家)不为无补”。其直言得到了宋徽宗的赞同。
后来,张庭坚又多次在上朝时就国事向皇上大胆建言,直到向徽宗推荐苏轼、苏辙可用时,这才惹恼了徽宗,罢其言职,转为郎官,不久又作京东运判(地方官职),因任伯雨相求而又改任汝州知州,但却遭到排挤,又改任陈州通判。蔡京还朝做宰相时,考虑到当年守蜀时在成都府与张庭坚关系甚好,便想将其作为自己人而准备起用张庭坚,但蔡京是王安石变法的有力继承者,因政见不和,张庭坚拒绝了蔡京的起用之意,被蔡京视为异党而一贬再贬,直到50多岁时才恢复言官身份,不久病逝,年57岁。
其实,在古代,作为一名言官真不容易。据《宋史·职官志》,言官的职责便是:“凡朝政阙失,大臣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说白了,就是专门“挑刺”的人,向皇上指出朝政的不妥之处和各个大臣、各个部门在用人处事方面的不当。一名越是合格的言官,便越容易得罪朝臣,甚至一些位高权重之人,更或连皇上也有时听不悦耳,进而影响自己的仕途。但张庭坚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凡事以社稷为重,尽呈肝胆肺腑之言,其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名声震动朝野,也赢得了历史的尊重。
新闻推荐
在今年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游仙区徐家镇围绕“富民增收、改善民生”这一主题,在全镇党员干部中大力推行“党员干部承诺民生服务员”制度,让党员干部走村入户,上门听民声、化民怨、问民计...
蓬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蓬安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