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老吕的脱贫故事

南充晚报 2020-05-15 00:56 大字

他先天残疾,却不向命运屈服,比普通人更加努力地生活;脱贫路上,他坚决不等不靠,凭借勤劳的双手发展种养殖业, 成为种粮大户和养猪能手, 年收入高达30万元。

他叫吕恒文,是顺庆区双桥镇书房湾村的脱贫户,年近花甲, 不仅活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还为孩子的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窘境 身体残疾 生活贫困

1961年,吕恒文在顺庆区双桥镇书房湾村出生, 因从小身体畸形, 他成了别人眼中的“另类”。19岁那年, 他分得了一间10多平方米的木头房子,一个人独自生活,家徒四壁。上世纪90年代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老房子没能“撑住”,轰然倒塌。 穷得叮当响的吕恒文只得在左邻右舍家借住。

邻居的房子安全舒适,但吕恒文始终有一个愿望, 要盖一栋属于自己的砖瓦房。可外出打工没人“收”,他只能守着仅有的1亩多的庄稼地, 种粮卖钱, 一点一点地存。“土地少,挣的钱仅够日常开支。”建新房遥遥无期, 自己年近不惑,依旧孤身一人,吕恒文心里空落落的。

2000年,幸福终于敲开了38岁吕恒文的门,在亲朋好友的介绍下,他结识了35岁的赵群华,两人一拍即合,结了婚。婚后不久,两个孩子相继出生,孩子的到来, 重新点燃了吕恒文对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存钱建房的计划又被提上日程。

一家人要过“紧”日子,但增加收入才是关键, 吕恒文打定主意去田里夹黄鳝卖。“夹黄鳝是份苦差事,早上5点多出门,晚上12点才到家,要顶着烈日,走60多公里路,挽起裤腿下几十个农田……”回忆起往事,吕恒文眼里泛起泪花,2013年, 农田里的黄鳝少了, 他不得不另寻赚钱行当,一家四口的“安居梦”依旧长路漫漫。

转机 政策帮扶 圆安居梦

“吕恒文, 给你说个好消息, 你们家修房子可以享受D级危房改造政策。”2015年初的一天, 正当吕恒文扛着一把锄头回家, 村两委的工作人员站在院坝里, 大老远向他“喊话”。

在D级危房改造政策下,吕恒文获得了1.6万元的建房补助。“我自己卖了一头牛,又东拼西凑,向左邻右舍、亲朋好友借了些钱。”吕恒文说,房屋建成后,他家欠了“一屁股债”。

2015年底,吕恒文一家人搬入了新家,他乐坏了。为了庆祝乔迁之喜, 邀请左邻右舍吃了个“热灶饭”,平日里精打细算,十分“吝啬”的吕恒文和赵群华也大方了一回, 爽爽快快上街买菜买肉。

对于庆祝搬进新家的场景,吕恒文的女儿吕雪娟记忆犹新:鲜红的对联喜气洋洋, 父母亲的脸笑得挤成了一团。“平日里,不喝酒的父亲也抿了几口, 他一边喝,一边自言自语,不停地夸赞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吕雪娟说。

逆袭 自强不息 华丽转身

住上好房子, 还要过上好日子。 搬进新家后的第二年春天, 吕恒文便与妻子合计着,将房屋周围的50多亩撂荒地开辟出来,种水稻、玉米等粮食。在帮扶单位的帮助下, 还购买了母猪。4年来,吕恒文和妻子在脱贫路上一路拼搏, 种养殖业发展得风生水起, 生活一下翻了身。

在辛勤的耕耘下, 吕恒文家从一贫如洗、 债台高筑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今,他家鸡鸭成群, 猪肥羊壮, 粮食满仓。“2017年,为扩大猪圈,我们借了5万元扶贫资金,还欠下各种建筑材料费19万余元。”说起自己脱贫路上的奋斗历程,吕恒文如数家珍, 他家卖猪的收入,从2017年的3万元,2018年的4万元,到现在飙升至30余万元。

“去年,除了5万元扶贫资金, 我家此前的所有欠账全部还完,还略有结余。”吕恒文笑道,目前他家还有40多头猪,其中15头母猪,下一步,他将扩建200多平方米的猪圈,计划养400多头猪。

日子好了, 吕恒文依然心有愧疚,他说,妻子跟着他遭了不少罪。“肩挑背扛我不在行, 粮食收获后, 背回家的重担几乎落在妻子一人身上。”吕恒文说,妻子个子不高, 在经年累月的风吹日晒下,双鬓微白,压弯了腰。

顺庆记者站 谷芳

新闻推荐

韩家大院走出抗战父子

●本报记者李然罗虹嘉陵区双桂镇石楼社区,有一座白墙青瓦的四合院,在青山绿水间,尽显古朴。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四合院因...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