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随地吐痰 爱己也爱人
●本报记者 唐甜
2020年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席卷全国,疫情防护工作成为重中之重。新冠疫情形势下,“不随地吐痰”被写进国家卫健委编制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风险人群防护指南》中,从而使得这一行为再次引发广泛关注,受到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连日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随地吐痰”理念已深入人心,市民的卫生意识强了,生活习惯也越来越好。
4月28日一大早,家住顺庆区滨江路的韩大爷如往常一样出门晨练。外出时戴好口罩,随身带消毒喷雾、纸巾,回家后脱下外套放在门口,去洗手间洗手……每次出门、回家时,70岁的韩大爷都要重复这一流程,其自我防护意识一点不比年轻人弱。
韩大爷平时爱关注新闻,在疫情发生后,他主动告知亲朋好友不要随地吐痰,要勤洗手。“外出戴口罩、不随地吐痰、勤洗手、咳嗽要用纸巾掩口鼻等,这些都是良好的卫生习惯。”采访中,韩大爷告诉记者,“不随地吐痰”这个口号已经倡议了很多年,但仍有一些做不到这一点。此次疫情突发,让大家不得不重新重视这个理念,因为很多飞沫传染的呼吸系统疾病,通过痰液都可能传播。
“痰中有菌,不随地吐痰,病菌便无机可乘……”这几个月来,韩大爷经常在家庭微信群里提醒家人做好防护、做好个人清洁卫生。同时,在他所居住的小区群里,他也当起了义务“宣传员”。
“说实话,以前我对随地吐痰不以为然,更不会随身携带纸巾。”聊起如今的改变,家住顺庆区延安路的李大爷说得头头是道。在他看来,随地吐痰带来很多危害,不仅给环卫工人造成很大的劳动负担,还成为传播疾病的途径。“我现在自己很注意,绝不随地吐痰,也不允许家里人这样做。出门就随身带着纸巾,痰液就吐在纸巾上面,然后扔到垃圾桶里。”李大爷说。当记者问李大爷,疫情过后还会坚持这样做吗?李大爷回答:“当然会坚持,必须一直坚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疫情发生前,随地吐痰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在马路、街道、小区、公园等地较为突出。如今,在疫情防控期间,人们的健康意识普遍提升,卫生习惯也在悄然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随地吐痰的危害性。
“每次网课结束时,老师都会给我们强调随地吐痰既不卫生也不文明,影响环境还极易传播疾病。不随地吐痰,既是爱己也是爱人。”西华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六年级学生王宇轩告诉记者,疫情让他和同学们都牢记不随地吐痰、勤洗手、使用公筷等良好的卫生习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争做文明市民,从自己做起,也要带动和影响身边的人。”
疫情之下,“不随地吐痰”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口头禅”、社会文明程度的“度量衡”,南充市“文明手册”中已有明确规定。很多市民都表示,经历这次疫情后,大家的卫生意识增强了,生活习惯越来越好,随地吐痰的现象也越来越少。
■声音
杜绝随地吐痰人人自觉遵守
南充市中心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王波介绍, 痰是呼吸道的分泌物。 很多飞沫传染的呼吸系统疾病, 通过痰液都可能传播, 特别是患者吐痰危害更大, 患者吐出的痰相当于细菌的“培养基”。一口痰中“驻扎”大量病菌,通过痰液可能传播的疾病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肺结核、 流行性感冒等。一旦有人随地吐痰,其他人就有可能被传染。
王波提醒市民, 卫生安全是人类时刻面临的生存问题。 养成不随地吐痰的良好习惯,做到人人自觉遵守,让大家成为公共卫生安全的维护者、监督者、受益者。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两名男子在没有取得林木采伐许可证的前提下,采伐林木996株。嘉陵区人民法院日前以滥伐林木罪依法分别判处二被...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