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民间狮舞

南充晚报 2019-12-25 01:12 大字

□黄再林(顺庆)

两年前,在南充申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评审会中,当提及川北稀有的民间绝技———高台狮舞,无论是资料审阅或解析评说,专家们众口一词:精妙绝伦!

民间狮舞起源于三国时期, 盛行于南北朝。川北南充系三国文化之源,舞狮耍龙早就风行, 而且众多的民间传统技艺相似于我国狮舞之最的广州。如今,当人们在欣赏杂技舞台上的狮舞表演时,不难发现,其道具制作和表演技艺, 与民间节庆中的狮舞一脉相承。可以说,前者是在传承、演变和发展中, 赋予它精湛唯美的造型色彩和奇特的功夫技巧。

历经岁月沧桑,狮舞沿袭至今,世人不仅认定它为一项喜乐高超的杂技艺术,同时, 又视它为民间传统文化中的一束瑰丽多姿的奇葩。多年来,它盛行于川北民间,而成为城乡民众最为青睐的游艺项目和贺岁习俗。

其实,若按艺术行当分类,狮舞当属民间舞蹈, 且有史料为证。 就川东北地区而言, 民间狮舞的来源及流传史可追溯到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那年头,民间艺术遍及江湖。狮舞虽流传地域甚广,但表演难度较大,因此,享有盛誉的功夫艺人并不多见, 真正能载入史册的名人更是屈指可数。

据有关文献记载,二十世纪40年代,原南充县(今嘉陵区) 大通的王家四代(王章、王山义、王顺同、王义臣),曾相继从事过民间狮舞表演, 且能演绎出各种高难技巧。凡逢年过节、民间红白喜事,以及乡邻修房造屋、 恭生贺岁等热闹场合,他们便挑着服装道具,应邀赴会,展示独门功夫。

川北民间狮舞表演形式、 服装道具颇为讲究。 一般可分为三人狮舞和单人耍狮。以三人组合为例,其中两人身披狮衣,演绎神气威风的雄狮,另一人头戴面具,身着色彩鲜明的短打服饰,脚穿戏剧打靴,攀上爬下、翻滚腾跃,十分灵活。为临场配合展示多种特技,还备有彩宝、桌子、竹竿、板凳、拂尘、火圈、笑和尚面具等。单人舞狮是一人顶一个小狮画皮,随着鼓乐声或跳跃、或打滚,动作多姿有趣、情景欢悦盎然。

川北狮舞类别大体可分为地台狮舞、平台狮舞、高台狮舞。尤其是高台表演功夫不凡,那翻腾跌扑、有惊无险的一招一式,均离不开熟练的技巧、过硬的武功, 而且表演者在激昂与高潮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脱掉狮衣,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气氛。

有趣的是,当年耍狮者索取报酬的方式十分独特,一般都不直接向对方讨要,而是主人家有意把红包放在十几张重叠的方桌险要处, 让艺人以表演的形式设法取拿。可想而知,如此惊险的表演,酬劳自然丰厚。反之,若功夫肤浅,也只能表演民间常见的地台狮舞,隔三差五地参与一方一俗的娱乐活动。相比之下,地台狮舞虽说简练,但它的民间色彩十分鲜明,其中的滚、翻、跳、跃等系列动作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譬如:“扑宝”“大跳”“抬腿”“舔脚”“大摆尾”“踢尖子”“青蛙跳”“鸭儿路”“钻火圈”,以及“金鸡走路”“前后滚翻” ……五花八门, 不胜枚举。如果把平台狮舞中的“高毛”“倒翻角”“鲤鱼三拌僵” 等动作喻为更胜一筹的功夫,那么,高台狮舞中的“夺印”“钻胯”“对角立”“灯笼架”“立天柱”“孙猴盗桃”“蛤蟆晒肚”“鸦雀下地”以及“推屎爬钻烟囱”等等高难度动作, 则可称之为超凡入圣的民间绝技。

不难发现,在巴蜀的民间舞蹈中,狮舞除拥有五彩斑斓的服装道具,还伴有川剧击乐的套打:大锣、大钹、堂鼓、小锣,以及嘹亮悦耳的唢呐声,让精妙绝伦的川北狮舞更添喜色。

新闻推荐

“红袖标”筑牢治安防控网络

本网讯(许尔斌记者牟廷河)近日,南充市高坪区积极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会面管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红袖标”群...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