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教授简锦益 正本清源论国学
“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告诉我们: 真情流露、人格尊严的爱可以改 变 人 性 和 人生。”11月8日,在厦门大学“南充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专 题 培 训 班 ”上,台湾东海大学教授、台湾中华书法学会秘书长、教育学博士、厦门大学国学客座教授简锦益根据自己对国学的研究,阐述了《道德经》《论语》 的主旨思想,廓清了儒家思想成为国学主流的源流脉络,以还原至圣先师孔子的原意为本,导正历史上的错误注解所造成的对圣人思想的误读,抽丝剥茧, 正本清源,让参加培训班的南充45名学员对国学有了真切的了解的同时,对一些习惯用语的惯常解释也有了新的认识。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还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简锦益教授认为, 中国国学的形成历史悠久,从国学思想的源流脉络来看,国学起源于8000多年前的伏羲画八卦,随后是7000多年前的炎帝(神农)教民耕作、 熟食,6600多年前的黄帝命仓颉造字, 历经尧、 舜、 禹等禅让政治,到3000多年前的周文王注八卦、作《易经》和周公注《易经》,再到2500多年前的李耳(老子)作《道德经》和孔子注四书五经并作《论语》,至此,孔子的儒家思想成为国学主流。 但由于孔子时代的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 历史上的学者每个人读书心得不同、感觉不同,于是对《论语》的断句就不同,断句的结果也就不一样,混淆了视听,贻误了子孙,更不符合孔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因此,在国学教育中应当正本清源。
比如,《论语》 泰伯篇第八章:“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们熟悉的断句是:“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 简锦益说, 他以啄木鸟精神把四书五经融会贯通起来,相互佐证,认为这样断句才符合孔子的“仁爱”思想:“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的“使”就是“使唤、法令、规章”,“民可使”就是“人民可以接受政府的使唤,接受政府的法令、规章”,“由之”就是当人民接受政府的法令、 规章的时候,“政府可以放手去做”;“不可使”就是“当人民知道政府好战成性、民不聊生、活不下去,坏的法令、规章比死还可怕”,“知之”就是“这时候政府要冷静下来,到人民中间去探求明理,知道民间疾苦,知道人民的需要在哪里”。
“无为而治”是“顺其自然,不必有所作为,而让天下得到治理”吗?
简锦益说,《论语》卫灵公篇里的“无为而治”被历史上的学者误解太深,以至于个别官员把“无为而治” 作为自己懒政、怠政的依据,这不符合孔子“勤政敬业”的思想。
《论语》卫灵公篇:“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简锦益说,“为”在这里是“争权夺利” 的意思,“无为” 就是“不争权夺利”。孔子认为,能够做到不争权夺利、大公无私、不炫耀自己、不尔虞我诈而使国家治理得好的就是尧、舜、禹啊。尧、舜、禹是怎么做到的呢?“恭己”———恭恭敬敬地坚守自己的位置, 尽职尽责;“正南面”———面向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帝王诸侯见群臣皆面向南而坐)散发自己的仁爱德政之光, 让百姓安居乐业。孔子在《论语》为政篇里用“北辰”———北极星进一步阐述了“恭己, 正南面”的伟大性:“子曰:为政之德,辟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400年后,爱因斯坦用科学依据论证了孔子所说的科学性———北极星恭恭敬敬地坚守自己的位置,将它的能量正确地向南发射。
“束脩”是“干肉”还是“自我约束、自我修养”?
“束脩”一词出现在《论语》述而篇“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长期以来,我们对“束脩”的解释就是“干肉”,而且还给出了“干肉”的数量———捆成一捆(10条)的干肉,表明是古时学生送给老师的报酬。
在简锦益教授看来,“束” 是外在行为、外在约束,“脩”是内在修养、内在涵养,“束脩”并不是“干肉”,而是一个人的修道,把“束脩”说成“干肉”并且是学生送给老师的薪酬, 是历史上的学者的极大误解。其中一个佐证的依据就是,孔子在《论语》乡党篇中说:“沽酒,市脯,不食。”“脯”才是“干肉”。如果“束脩”变成了“干肉”的话,就会让人变得贪婪无度。
是“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还是“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用来形容距离很近的两家人或几家人,关系紧张,没有相互帮助,没有什么来往。
这句成语出自《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对这段话, 各种版本的断句可谓五花八门,尤其是最后一句“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由于断句不同,就出现了理解各异。简锦益教授结合上下文和老子的民本思想来看, 认为最后这句的断句应是:“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样断句的道理在哪里呢? 简锦益说,“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就是大大小小的国家不要妄自尊大,强大的国防设备不要用在战场上,邻国相望,守望相助,回到山间乡下,看见老爷爷老奶奶来接你,小狗“汪汪汪”来接你,大鹅“嘎嘎嘎”来接你,“鸡犬之声相闻”———好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啊。“民至老”,就是在强大的国防、完善的法律保护之下安居乐业, 大家都可以活到很老很老,无疾而终。“死,不相往来”,就是战争、 奸杀掳掠的死, 与我们毫无关系。 历史上的学者不了解老子大公无私的爱,把“老死不相往来”这种不和谐的社会现象怪罪到老子头上,太离谱了。因为老子是“乐其俗”的,是希望与大家在一起的, 是不希望与大家“老死不相往来”的。
简锦益教授以道德经为主轴, 以四书五经为佐证,以经注经,并以西方天文科技加以验证,还原圣人思想。他认为,国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思想体系,我们研究国学要上下左右前后融会贯通,不要断章取义, 只有这样才能探究到国学的本源。一堂课下来,让我们不由为讲台上这位个头不高、 头发花白的75岁老人严谨的治学精神肃然起敬。
南充晚报记者 何建斌 文/图
新闻推荐
苦练基本功 磨砺杀手锏市公安局举行向人民报告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代表视察公安工作
本报讯(记者李奎/文陈村铭/图实习生刘颜滔王婕)战旗猎猎、战鼓催征,战训基地训练场上,特警们个个精神抖擞,苦练基本功、磨...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