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洪谷老人的援非记忆
●李洪艳
“我和队友在援非期间,当时的莫桑比克总统萨莫拉接见过我们。”今年已82岁高龄的叶洪谷老人面色红润、精神矍铄,30多年后他翻出援非时期的老照片,回顾着那段岁月,感慨万千。
眼前的这一张张泛黄的黑白老照片,生动地向我们讲述了他两年的援非时光。
技术精湛 被选为援非医疗队成员
1959年,从当时的成都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的叶洪谷,被分配到原南充专区人民医院(市中心医院前身)口腔科工作。那时风华正茂的他,是口腔科的一把好手。
1981年,四川省向非洲派遣第三批医疗队,按照要求,原南充专区医院派出两名技术精湛、业务突出的医生。叶洪谷便是其中一员。
“接到任务的时候,我没有犹豫。那时想的是组织让我去,我就去!”援非是一项光荣的任务,尽管知道非洲是一个条件艰苦的地方,叶洪谷还是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项使命。
“我们医疗队总共有19人,其中2人是厨师。我与其他5名队员被分配到莫桑比克共和国德尔加杜角省下辖的彭巴医院。”叶洪谷回忆道。
莫桑比克是非洲南部的一个国家,1975年才脱离葡萄牙的殖民统治,当地语言主要以葡萄牙语为主。为此,援非医疗队的队员专门接受了一年的葡萄牙语和英语培训。
1981年7月10日,叶洪谷所在的援非医疗队正式启程,从北京出发,经过巴基斯坦、索马里、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等地,历经3天终于抵达彭巴医院。
缺医少药 艰苦的环境超乎想象
抵达彭巴医院后,迎接叶洪谷一行的不仅是鲜花和掌声,还有简陋的生活条件、稀少的医疗资源。
“缺医少药、缺电少水是当时彭巴医院的真实写照,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当时艰苦的条件还是超乎我的想象。”叶洪谷回忆,他们抵达彭巴医院的时候正是当地的旱季,几个月不下雨,所有的用水都靠医院里面仅有的一个蓄水池,大家不敢有丝毫的浪费;居住的宿舍虽然是单人间,但是条件极其简陋,除了一张床、一把方凳,其他的东西都是他们自己从国内带过去的;宿舍经常停电,一人一盏煤油桅灯是他们常用的照明工具。
比起生活上的困难,当地落后的医疗卫生条件才是叶洪谷面临的最大挑战。
在叶洪谷去之前,彭巴医院口腔科一名医生都没有。作为口腔科唯一的一名医生,叶洪谷既要当医生,又要当护士,包揽拔牙、换牙、补牙等所有工作。
医院药品稀缺、设备简陋,口腔科仅有3台钻牙设备,其中2台通电,一台脚踩发电。通电对于当时的彭巴医院来说是一件极其奢侈的事情,偶尔来电也是两三个小时就断电,很多时候叶洪谷只能一边脚踩发电一边为患者治疗,费时又费力。
此外,非洲疟疾盛行,援非医疗队随时面临着染上疟疾的风险。为了预防被当地的蚊虫叮咬染上疟疾,叶洪谷和队友每天都要吃一片奎宁。两年下来,叶洪谷的听力受到影响,左耳几乎失聪,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他都习惯性地用右耳贴近倾听。幸运的是,两年援非时光结束,叶洪谷和援非医疗队队员全部安全地回到祖国。
无私奉献 受到当地人尊重和信任
“在非洲工作期间,我们是没有任何节假日的,每天都要上班。”上门诊、打麻药、拔牙、治疗……叶洪谷常常忙得不可开交。
由于当地人爱吃糖,再加上口腔习惯不好,患有烂牙等口腔疾病的人很多。这些患者中需要拔牙的居多。当地人的牙根长,在拔牙的时候,往往更费力。平常一天,叶洪谷的患者都在20个左右,每天工作下来,他都感觉异常疲惫。他至今还记得,科室最多的一天接诊40多个病人,他不间断地拔了37次牙,手腕整整痛了一周。后来,科室来了一名当地的实习医生,叶洪谷耐心地培养他,在叶洪谷离开的时候,他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牙病诊治。
叶洪谷仁心仁术赢得了当地民众的信任,大家口耳相传,使得他在当地成了小有名气的牙医,前来找他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很多病人在病好之后会送来当地的香蕉和腰果等特产以示谢意,叶洪谷都一一谢绝了。
1982年,为表达对医疗队无私奉献精神的感谢,当时的莫桑比克总统萨莫拉专程前往彭巴医院,亲切接见了援非医疗队的队员。
1983年底,叶洪谷结束了两年的援非时光,回到祖国。回国后的他又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78岁高龄才离开挚爱的工作岗位。
如今,叶洪谷依然清晰地记得援非时光的点点滴滴,他把援非时期拍摄的照片、在非洲时使用的纸币等物品珍藏在家。他说,两年的援非时光是他人生中宝贵而难忘的记忆,他要把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传给后来者。
新闻推荐
本报讯(赵效泉记者李然)雾炮车抑制扬尘的效果好,但不能冲洗地面;洒水车能冲洗地面,但不能抑制空中扬尘。8月28日,记者从市环境...
南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充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