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学川北灯戏 一招一式有模有样

南充晚报 2018-12-24 01:02 大字

■ 南充晚报记者 邓坦妮/文 乐校臣/图

“一堂歌舞一堂灯,灯有戏文戏有灯。 庭前庭后灯弦调,满座捧腹妙趣生。”川北灯戏又称“鼓乐神”,是流行在川北一带历史悠久的民间歌舞小戏,和川北剪纸一样,是代表南充历史文化底蕴的四大民间艺术之一。

为了让小记者更多地接触南充传统文化,继上次学习川北剪纸后,12月22日、23日,训练营的小记者们走进南充市川剧团,跟着非遗传习班的小哥哥小姐姐,学习和体验川北灯戏的基本功。

了解川北灯戏历史 学习基础知识

2016年4月20日,南充川剧非遗传习班在位于市西华路二段的四川省服装艺术学校揭牌。 这是南充川剧团中断21年招生后的第一次招生, 也是全省第一个“非遗传习班”。

“小记者们知道什么是川北灯戏吗?知道川北灯戏的发源地在哪里吗?”12月22日、23日两天上午9时30分, 南充晚报小记者训练营的百余名小记者来到非遗传习班, 和正在练习基本功的小哥哥小姐姐们,一起学习川北灯戏。

刚走进传习班的小记者, 瞬间就被墙上的剧照及表演老照片吸引, 不停地询问带队的郑老师, 这些照片是在哪里拍的?有哪些故事?郑老师笑着给小记者们一一介绍, 最后还留下悬念:“你们等会儿在学习和采访中, 可以自己去寻找答案。”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川北灯戏。”郑老师一边解说,一边带领小记者走进陈列室。郑老师说,川北灯戏是流行于川东北地区的歌舞小戏,明清以来,灯戏表演频繁出现在川东北地区, 至今延绵不绝。 川北灯戏的剧目多取材于当地民间生活,现有剧本200余个;唱腔曲牌分正调和花调两类,来源于民间小调、嫁歌、端公调等;表演以丑、跩、笑为特征,融合了木偶、皮影、猴戏、民间歌舞等多种技艺。

郑老师告诉小记者, 由于川北灯戏出自民间, 反映的是民间的人生理念和审美情趣,因而备受乡民们喜欢,被称为“农民戏”“喜乐神”。 川北灯戏是以南充为中心, 遍及嘉陵江中上游两岸, 传唱于民间的灯戏的总称, 具有质朴的乡土气息, 热烈欢快的情调。2006年5月, 川北灯戏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后, 传习班的星星老师给小记者们介绍了著名的川北灯戏的演员和剧目。 在旧戏服的展示中, 星星老师介绍说, 这些衣服大多采用了蜀绣的缝制手法,是一针一线绣上去的,非常珍贵。现场, 所有小记者都被老师们生动活泼的讲解所吸引,纷纷拿出本子和笔,记下知识要点,有的还拿出相机和手机,拍下资料图片。

看学员练功 小记者拍手叫好

简单了解了一些关于川北灯戏的理论知识后,小记者们来到练功房。此时,非遗传习班的小哥哥小姐姐们正在进行基本功训练, 每一个跟头翻得漂亮且利落,每一个踢腿都完成得干净且标准,不少小记者瞬间就被吸引了过去。

“好了,小记者们,这些哥哥姐姐平时都围绕这些基本功进行练习。”现场指导教学的王老师招呼小记者们围拢入座, 然后简单地讲解了非遗传习班学员的训练内容以及川北灯戏演员的分类。王老师说,川北灯戏表演中,最重要的是腿功,是各门功夫的根基,有“一腿扶千斤”之说。

为了让小记者更加直观地了解川北灯戏,王老师先让学员们展示了一些基本功。王老师一声令下:“踢腿、翻跟斗”……学员们应声出招,整齐划一,看上去很轻松。 小记者们看得目不转睛,差点忘了鼓掌。听到王老师的指令“下一个动作”时,小记者们这才反应过来,纷纷拍手叫好。

期间,学员付皓天表演了丢步、鸭子腿、举枪等一系列基本功,受到了很多小记者的欢迎。别看付皓天只有13岁,但扎实的功底和连贯的动作, 让小记者们不禁对这名“功夫小明星”竖起了大拇指。

“下面给小记者们展示表演中的一些角色动作。”王老师让几名学员穿上戏服,拿起扇子、单刀、双头枪、拂尘等,向小记者展示不同角色使用的道具以及代表动作。一旁的小记者不仅看得认真,还忍不住跟着比划起来。

学习基本功 体会荣誉背后的艰辛

在几名小哥哥小姐姐的带领下,小记者兴致勃勃地跟着学习了一些基本动作。有的学习使用扇子,有的学习使用单刀等,一些有舞蹈功底的小记者还跟着练习劈叉。

1个多小时的体验活动很快结束了,小记者们却意犹未尽,不断请求继续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小记者们都感觉到川北灯戏演员平时训练的不容易。部分小记者感叹:“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并不好学, 好费力啊。他们收获的荣誉背后都是艰辛。真是‘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啊。”临别时,很多小记者还缠着几名学员签名、合照。

新闻推荐

《西河北路恢复通车 交通乱象丛生》追踪再结实的隔离栏 挡不住行人乱穿?

■南充晚报记者乐校臣文/图为有效消除行人乱横穿街道,车辆逆行、随意掉头等交通乱象,顺庆区西河北路于近日摆放上中心...

南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充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