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他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群众文化工作中 七旬退休干部 扎根基层“种”文化

南充日报 2018-11-13 02:31 大字

●陈星颖

“红旗飘扬锣鼓响,欢乐的歌声传四方,欢聚一堂把歌唱,唱唱我们的新红光……” 时间回溯到9月21日下午, 高坪区溪头乡红光村村委会院坝里人头攒动、歌声飞扬,该村庆祝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文艺活动正在进行。

舞台下,作为这次文艺演出的“总编剧”“总导演”,73岁的何跃不时对台上演员的动作要领作出提示。

何跃曾担任过副区长、区政协副主席等职务。退休后,何跃延续了工作热情。在区委老干部局组织的老干部文化自愿者送文化下乡活动中, 他扎根溪头乡红光村,带领群众将该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文艺强村。

组建文艺宣传队

“刚到红光村,我了解到这里从来没有开展过像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何跃发现,村民文化生活极度匮乏。

为了尽快将文化扶贫活动的种子种下去,他找到了村党支部书记滕德平,提出他的想法:在红光村成立一支文艺宣传表演队。

何跃与村干部们通过走访,鼓励村民参加。“我先从最简单的扭秧歌、打腰鼓教起,可是没有任何舞蹈基础的村民接受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何跃只有在地上划上“十字线”,一步步地教。

“一开始不少人连左右都不分,何老先生特别有耐心,变着招儿,用我们能接受的方法手把手地教。”舞蹈队成员告诉笔者,通俗易懂的讲解,让没有文艺基础的村民们很快掌握了要领,有模有样地跳了起来,并且越跳越带劲。

让何跃感到欣慰的是,村民学得认真、不怕累,经常练到深夜。何跃备受鼓舞,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在红光村把文化的种子种下去,还要种出个样儿来!”

带领村民唱“村歌”

“村歌是所有村民最大的共同语言,它属于村里的每个老百姓,所以一定要接地气、得人心。”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何跃认真了解村风村貌,征求村民意见,“红光村群山环绕,绿荫叠翠,文化底蕴深厚,以柑橘为主的产业特色明显,美丽乡村建设使红光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把这些全部写进歌词里,从而唤起村民的自豪和自信。”

“村歌写好后,通过对村民和留守儿童进行教唱,大家都感到很有意义。”何跃说,不少村民将村歌录制在自己手机中,每天边听边唱、边听边学。村歌成为了红光村一张有声的、鲜活的名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老百姓的生活。

“何老先生写的歌词聚民心、提精神,唱出了家乡的美景,唱出了红光村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全村老少都爱唱!”村党支部书记滕德平说。

为了让村民唱好村歌,原红光村第一书记陈国界,还主动当起了红光村文艺宣传队队长,并组建了村歌合唱团,积极组织村民和留守儿童排练。每到晚上7点半,队员准时到村文化广场集合,村民也赶来看热闹。全村老少热热闹闹两三个小时。就这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渐渐融入了村民的生活,让这个村庄的精神面貌悄悄发生着变化。

编创整台文艺节目

“村民们对精神文化的渴求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不管是村干部还是当地村民都积极支持、配合着我的工作。”村干部和村民的热情,深深感动着何跃,他决定创作一台文艺节目,为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献礼。

“作品要生动、接地气,就得有群众基础。”何跃每天早上4点半起床写歌词、剧本,白天跑村串户,听群众讲身边的故事,激发灵感,寻找创作素材。

离首届农民丰收节演出还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何跃为了给演出队的村民排练节目,更是早出晚归。“当时天气很热,没有空调,只有一把电扇,很担心何大爷年纪大了会吃不消。”陈国界告诉笔者,何跃与大家同甘共苦,每天排练至深夜。

在何跃的精心编排创作下,歌舞《喜迎中国农民丰收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舞蹈《石工号子》《薅秧歌》《脱贫迎来丰收年》,川北灯戏《第一书记扶贫忙》,腰鼓《欢天喜地庆丰收》,小品《长大了我也要当贫困户》以及戏剧串烧等一系列形式多样的节目应运而生。

演出产生了巨大反响,触动了村民的心,甚至有不少村民在现场流下了眼泪。

如今,在何跃的带领下,红光村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农民们喜气洋洋地排练着节目,诉说着农村人的幸福生活。滕德平说,文艺宣传队带给村子的最大变化,就是“党群关系密切了、家庭矛盾少了、村子风气好了、大家干劲更足了”。

“在农村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农民迫切需要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种’的是文化,收获的是幸福。”何跃说。

新闻推荐

南充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询问嘉陵江及支流水环境保护工作7家受询单位负责人现场“赶考”

●本报记者王萍市六届人大常委会一直非常关注重视嘉陵江及支流水环境保护工作推进情况。为回应群众关切,10月31日举行...

南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充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