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纸“折”一段民俗故事

南充日报 2018-04-28 06:32 大字

●本报记者 徐嗣千 文/图

今年61岁的何仁才在南充市青少年宫教小朋友习武,除了武术以外,他还有一手绝活,那就是折纸,而且还曾登上央视。日前,记者走进何仁才家就仿佛走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折纸世界”:一树梨花开满枝,枝头上鸟儿喃喃细语,一群靓丽的少女舞动着婀娜多姿的身段……这些都是何仁才用彩纸折叠而成,而最近完成的作品《青蛙节》更是特别,从南充民俗活动“蛴蟆节”获得灵感,作品生动形象。

1 受母熏陶 从小喜爱折纸艺术

何仁才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物资匮乏,小小年纪的他几乎没有玩具玩耍。何仁才的母亲心灵手巧,只要忙完手中的活,就会教孩子们折纸玩。

“我母亲那个时候经常折一些诸如飞机、燕子、鞋子、青蛙等简单的纸玩具给我们小孩子玩耍。说实话,那个时候没有人教,没有学习途径,能折得像模像样,已十分不易了。”何仁才说,受母亲的影响,他也逐渐爱上了折纸艺术。

在采访中,何仁才告诉记者,他经常在兜里放一些纸,想到一些什么简单的形象就开始折起来,在实践中不但加深了对折纸艺术的喜爱,也让他的折纸技术不断提升。“我有几个兄弟姐妹,每次母亲提议大家折动植物或物品,都是我折得最逼真,我觉得我有这方面的天赋。”

2 折纸作品 讲述地方民俗故事

退休以后的何仁才在南充市青少年宫教孩子们习武,课余时间看到孩子折纸飞机,于是他重新拾起童年梦想。没想到,一开始折纸,就让孩子们和家长们惊讶不已。在大家鼓励下,他又开始了更为专业的学习。

何仁才告诉记者,为了提升自己的折纸技术,他在网上查阅资料,买来相关书籍,并动手动脑,希望将自己的“单个折纸”变为“组图折纸”。他说,“组图折纸”的方式能实现在一个时代大背景下讲述有文化内涵的故事,同时也是艺术深华的更好方式。说话间,何仁才向记者展示了他刚完成的“组图折纸”作品———《青蛙节》。记者看到,玻璃柜中6只犬在最前面引路,紧随其后则是多只五颜六色的“大青蛙”,人们用轿子抬着“青蛙王”并敲锣打鼓护送去远方。何仁才见记者惊讶不已,连忙向记者介绍起了这件作品。“它其实就是南充民俗活动‘蛴蟆节\’的写照,这组作品讲述的是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很多病菌也因此‘苏醒\’,人们经常就会患病,后来发现青蛙就是病菌的载体,于是每年都要将这个‘瘟神\’送走,也寓意来年人们风调雨顺,安居乐业。”何仁才说,他一次都没有去过蛴蟆节现场,但是基于多位摄影家的照片发挥想象,历经半年时间创作出了这个作品。“《青蛙节》一共有将近700个小摆件组成,而每个摆件的位置和大小都是经过我的理解和考证精心安排的。”

几年来,何仁才一直没有中断自己的折纸艺术,只要遇到有灵感的时候,他就开始创作。目前,他的折纸作品已经达到近千件,而《聚族人于斯》《还我青春》《丝绸之路》……这些都是他的得意之作。

3 登上央视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何仁才告诉记者,慢慢地,他折纸的名气越来越大,央视报道了他的事迹。

2016年6月,央视记者来到何仁才家,了解了他折纸的经历和故事。何仁才说,完成拍摄后,央视的记者都感到十分惊讶,没想到一个习武之人,竟然会有如此灵巧的双手。当年11月17日,央视节目播出后,不少朋友都打电话来恭喜。

何仁才告诉记者,折纸是一门很古老的艺术,也是一项传统文化,要想把它做好,不仅需要动手能力,更需要思维。目前,已有文化部门工作人员找到他,希望他将折纸艺术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希望通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了解折纸艺术,学习折纸艺术,也让它走进千家万户。”何仁才说,他的心愿就是将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新闻推荐

投入2000余万元 改造农村危房317户

本报讯(吴雍)4月25日,记者从顺庆区城乡规划建设局获悉,为切实解决贫困户住房安全问题,该区于日前启动了2018年农村危房改造工作,拟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对317户农村危房进行改造。据了解,本次农村危房改造...

南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充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