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完善水利基础设施 农民不再等雨栽种靠天吃饭

南充日报 2017-11-21 03:22 大字

●蒋旭辉

11月17日早晨,薄雾给嘉陵区一立镇塘湾村罩上了一层轻纱。村民胡清伍大爷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下地干活,隐约听见机器的轰鸣声。抬眼望去,只见村子的石河堰边,一台台大型机械正挥舞着“钢铁手臂”,抢抓施工进度。

近年来,嘉陵区不断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全面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构建适宜山区农业发展的灌溉体系,切实解决山区群众“等雨栽种、靠天吃饭”的现状,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带来新动力。

A 实施“小农水” 为农田“活络通脉”

“去年新建起的一批蓄水池,让我们村昔日的荒山荒地成了‘聚宝盆\’。”胡清伍告诉记者,多年来,塘湾村基本都是“靠天吃饭”,大片坡地由于缺水被撂荒,“看着令人心疼啊。”去年,该村修建了一批蓄水池,如明珠一般镶嵌在山间,U型的沟渠纵横交错,犹如毛细血管,将整个村子连成一个整体。有了灌溉用水,村里又把坡地改成梯田,村民们纷纷拿起锄头,撂荒的土地上又长出了新绿。成片的果树苗,为昔日的荒山披上绿装;连片的蔬菜地,让村民看到致富的希望。胡清伍把自家3亩坡地栽上了果树,挂果后每年可为他家增收3000多元。

“水利工程是我们老百姓的命根子,能让我们走上致富路!”胡清伍告诉记者,塘湾村总投资近700万元,用于整治河道、兴建石河堰、蓄水池等水利基础设施。村里基础设施的改善,大大增强了村民发展种养业的信心,如今,该村流转土地面积达到1200亩,成立了6个合作社,让村民户户有了增收项目。今年,该村户均增收有望超过5000元。

据了解,该区今年计划投资2500多万元,在全区10个乡镇的23个村建设水利基础设施,为农田“活络通脉”。

B 建设人饮工程 引来甘露润民心

“现在拧开水龙头就有水出来,生活方便多了!”11月18日,记者在吉安镇五通庙村村民莫秀珍家看到,清澈的自来水从她家的水龙头中汩汩流出。莫秀珍告诉记者,五通庙村地势较高,水资源匮乏,以前村民吃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每到干旱季,饮水都成问题。

今年,该村建起了集中供水站,自来水通到了家家户户,彻底解决了村民“吃水难”的问题。“现在村民再也不用为人畜用水发愁了。感谢政府给村民办的这件大好事、大实事。”莫秀珍说。

据了解,目前,嘉陵区已建成集中型、分散型供水工程16293处,覆盖全区41个乡镇(街道),日供水量达6万吨,让57.3万群众安全饮水有保障。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不但要建好,还要管好、用好。”该区水务局副局长罗加永介绍说,为充分发挥人饮工程的作用,该区建立完善了多项管护机制,做到每个集中供水点有专人管护,保证安全饮水长期有效。

C 提倡节水灌溉 破解“靠天吃饭”难题

在大观乡蒋氏祠村,记者看到,一片片土地整齐划一,地里种植的蔬菜长势喜人,纵横交错的喷灌系统正在喷洒浇水……现场呈现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图景。

“采用喷灌技术,不但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提高经济效益。”蒋氏祠村裕兴种养合作社业主蒋健全听说记者前来了解节水灌溉的情况,马上跑去打开电闸,让记者瞧一瞧农田喷灌系统的方便,并介绍喷灌系统的好处。

据蒋健全介绍,该合作社的蔬菜基地以前主要靠雨水和蓄水池水浇灌,碰到旱天,水源是最头疼的问题,前些年还曾因干旱缺水损失惨重。为改变这一现状,去年,合作社投入近200万元,给蔬菜基地安装了喷灌系统。如今,该合作社400多亩蔬菜基地,仅两个人就能轻松完成浇灌和施肥的工作,不但省了大量人工,用水量也减少了三分之二。

水资源短缺一直是制约嘉陵区农业发展的瓶颈。为破解这一难题,嘉陵区大力推广高效节能灌溉项目,今年,全区计划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4500亩,覆盖大观、新庙、一立、大通、李渡等5个乡镇的9个村,彻底改变以前“靠天吃饭”的局面。

新闻推荐

实施三百示范工程 培育现代农业千亿产业集群

(记者杜杰)11月17日上午,第五届四川农业博览会在成都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开幕。市委常委林建国前往南充馆巡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圣伦、市政府副市长向贵瑜、市政协副主席王翠花参加巡馆。...

南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充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