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三月三 朝西山

南充日报 2017-03-07 13:01 大字
朱兴弟

“三月三,朝西山”,这是南充人千百年来的风俗。每到春暖花开的阳春三月,居民就纷纷走出家门,来到市郊的西山踏青、游玩。

历史上的西山,古木参天,景色旖旎,集中了众多古迹名胜,有栖乐观、甘露寺、玉皇宫等七八处道观古刹,有近百个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神秘莫测的岩洞,还有许多摩崖石刻、东汉崖墓。 南充古八景中的“栖乐灵池”、“金泉夜月”、“果山秋色”三景都集中于西山。传说西山顶上的栖乐灵池与山下的西河相通,曾经有人在栖乐灵池放了只鸭子,这只鸭子却从山下的西河游了出来;即使天干大旱,池里的水也不干涸。

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的任瀚曾在西山读易洞研习易学,此洞至今仍在,他当年撰写的《读易记》刻在洞壁,现仍清晰可见。他在西山撰联云:“山静鸟鸣,上下云移,树影参差,有色有声,一片画图妙境;风吟竹韵,凄清月照,溪流浅淡,无垢无住,到处天竺禅机。”

好一派秀美风光!

由此可以想象,古人朝西山,或吟诗作画,或寺庙燃香祈福……在我的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每到阳光明媚的春季,南充城里的居民及单位职工就纷纷涌向西山春游,那时春游的主要内容是扫墓,祭拜烈士。

那时南充市区有3条东西走向、凸凹不平的土路通往西山。第一条是从现在的北湖路起,从这条路到西山,全是狭窄的、七弯八拐的田埂。第二条是从涪江路的南充高中起,一条约两米宽的土泥路直达西山脚下, 这条路最好走,而且起点居市区中心,因而成为通向烈士墓的主要道路。在这条路上,身背军用水壶和干粮的男女老少人流如织,犹如一条长龙直达西山脚下。偶尔会有一两辆自行车一路响着铃声,叮叮当当从游人缝隙中穿过, 骑车者无不洋洋得意;第三条是从小西外街的现西门汽车站起,从左拐通向郊外田野,然后顺着西河沿岸延伸至现在的彩虹桥处。人们要么跳过西河上的青石板小桥,经朱家滩到西山,要么不过河而继续穿过田野到西山。

无论选择哪条路到西山, 都是惬意的,一路的风吹麦浪,一路的油菜花黄,一路的小桥流水,一路的桃红柳绿,一路的杏花微雨……

到了西山以后,单位、学校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在烈士墓前举行宣誓仪式,或开展忆苦思甜活动;战斗英雄或学校教师在烈士墓前给大家讲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进行传统教育。

当年少先队员最爱唱这首歌:“桃林像红云,松柏青又青,烈士墓前来了红领巾,举手来宣誓,拳头握得紧又紧;想起当年风雨夜,山岗铁镣响叮叮,不是你们洒鲜血,哪有今天的好光景!我们要踏着烈士的脚印,永远奋勇向前进、前进!”

中午时分,人们分散在山坡上、树木下席地而坐,拿出馒头、大饼、锅盔、凉粉、凉面等干粮和自做的小菜, 迎着春风野餐。

在下午的归途中,游人大多不走回头路,而是从有名的“柳林”过河回城。所谓“柳林”其实只是一片占地约20亩左右的小柳树林(现彩虹桥边至西山广场处)。那时的西河上有一座五六十厘米宽的青石板小桥,人们便从小石桥过河,再穿过田野从小西外街回城。

进入20世纪90年代,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们生活逐渐好了起来。每到三月初三前后的春游季节,西山脚下就有人摆摊设点卖锅盔凉粉、 酸辣粉和糕点、饮料等小食品,居民携带的旅游食品也越来越丰富。

21世纪初, 南充城区拓展到西山脚下,推开窗,就能看见郁郁葱葱的西山。昔日的郊区成为市区,历史底蕴厚重、自然风光秀丽的西山逐渐恢复和兴建了许多古建筑和新景点。遍布西山周围的农家乐,不但很好地解决了游客休闲就餐的问题, 还为游客提供了更多的游玩方式和乐趣。 原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居民身背干粮和水壶集中在几条小道上、熙熙攘攘徒步前往西山的情景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不过,这场景让我想起李白的一句诗 “轻衫细马春年少, 十字津头一字行”,当年扫墓的少年,如今已是登西山的中年,而不变的还是“三月三,朝西山”,不变的还是西山的绿,西山的风。

新闻推荐

学雷锋 我们在行动

本报讯今(5)日是一年一度的“学雷锋纪念日”,为传承发扬雷锋精神,连日来,南充各地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3月3日上午,由市文明委主办的“南充市2017年度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在市北湖公...

南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充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

热门评论三月三 朝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