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715个贫困村建达标卫生室贫困人员就医享受系列优惠

南充日报 2016-09-07 00:00 大字

■贫困家庭人员100%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所有乡镇卫生院分3年逐步完成基本医疗设备添置和更新■取消县(市、区)域内就诊的精准识别贫困人口住院报销起付线■贫困人员就医,取消市内公立医疗机构住院预付款制度●本报记者 李奎 实习生 曹欣

贫困人员就医将享受系列优惠政策。市政府日前出台《南充市医疗卫生计生脱贫攻坚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对基层医疗服务、医疗救助、控费等方面作出了规定。

根据《措施》规定,贫困人口在县域内住院自付费用将控制在10%以内,这将大大减轻贫困人口的就医负担。

村卫生室达标建设今年完成715个

“以前一生病都要坐车到市里面治疗,现在有病直接到村上,科室很多,看病很方便。”9月3日,刚刚在顺庆区搬罾镇干堰塘村卫生室看完病的居民赵玉华发现,如今看病越来越方便了。从干堰塘村卫生室的门诊日志中可以看到,仅今年8月份,这个小小的医务室就接治病人120余人次。拥有执业医师资格的李素成是这个卫生室的坐诊医师。“村里有了卫生室,伤风感冒这样的小病,足不出村就可以解决了。”赵玉华说,以前看个感冒发烧之类的小病,要么到镇上,要么到南充市里,来回至少也得半天,如今村里有了卫生室,看个病来回半个小时就可以搞定了。

“干堰塘村卫生室,是南充市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一个缩影。”市卫计委一名负责人介绍,刚刚出台的《措施》规定,每所县级公立医疗机构都要与三级医院结成“组团式”对口帮扶,实现基层医院短板科室医疗技术水平提升。为了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够看好病,2016年,每所乡镇卫生院要组建肿瘤、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诊疗签约医生团队不少于3个,为贫困慢性病患者和重特大疾病患者提供连续医疗服务。同时,还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市级或县级远程医疗、集中诊断100%覆盖贫困村所在乡镇卫生院。

统计显示,南充市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一直存在缺口,为了解决卫生室“空白村”,以及乡村医生队伍老化等现象,调动医疗卫生人员扎根基层的积极性,南充市将推行“县招乡用”、“乡聘村用”制度。2017年,实现贫困村所在乡镇卫生院在编人员达到户籍人口的1.5‰,最少不低于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 90%。今年,南充市还将完成715个贫困村村卫生室达标建设,所有乡镇卫生院分3年逐步完成基本医疗设备添置和更新。

贫困家庭人员100%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为了避免因病致贫返贫,《措施》提出,将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补偿政策。贫困家庭人员100%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其个人缴纳的费用由当地政府承担,新增支出费用由各级财政按2:8的比例分担。同时,贫困人员就诊实行“先住院、后结算”制度。在医疗费用报销方面,实行大病保险起付线降低50%,补偿比例增加5%。取消县(市、区)域内就诊的精准识别贫困人口住院报销起付线,取消市内公立医疗机构住院预付款制度。

《措施》提出,对糖尿病并发心脑肾合并症,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甲亢病伴心脏损害等11种需长期门诊治疗的慢性病,将实施特殊门诊补助。同时,由县级以上医疗专家给出治疗方案,所在乡镇卫生院定点实施治疗,并对实际发生费用的80%实施报销,全年累计报销不超过6000元,超出部分将纳入政府医疗救助。

《措施》提出,将实施“七免两补助”政策。对贫困人口免收一般诊疗费、院内会诊费、白内障复明手术费、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费和免费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妇幼卫生健康服务、巡回医疗服务。贫困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按500元/人标准给予补助,0-6岁贫困残疾儿童进行手术、康复训练和辅具适配按相关政策给予补助,康复训练每人不超过2万元、手术治疗每人不超过3万元、适配辅助器具每人不超过5000元。

控制医疗费用减轻贫困人员就医负担

为了让贫困人员看得起病,《措施》提出,将基本医疗政策范围外的费用控制在住院总费用的10%以内,超额部分由所住医院给予减免。同时,将全面落实残疾康复医疗保障政策,扩大应急救助资金范围,对无能力支付医疗费用的贫困人口产生的急救费用,纳入疾病应急救助资金保障范围。

为减少患者医疗费用支出,贫困人员中符合医疗救助条件的重点救助对象发生的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经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后的个人自付费用,按70%给予救助但不得超出年度救助限额。关于商业保险,贫困人口由财政缴费参保,其余人员由政府引导自愿参保。

《措施》提出,将建立市级医疗爱心救助基金。贫困人员中灾难性重特大疾病患者在县域内住院的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用,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民政医疗救助后的个人自付费用,由医疗爱心基金给予补助。

新闻推荐

■《残疾儿媳 一肩挑起两个家》追踪50余家媒体关注高坪“最美媳妇”

本报讯(袁璐赵升华)连日来,高坪区白塔街道梨树街社区居民朱春梅拄着拐杖,用残疾之躯支撑着两个家庭,照顾4名残疾亲人的感人事迹经《南充日报》报道后,引起极大社会反响。人民网、中青网、搜狐、腾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