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信息发送要多过滤
■ 丁冬
据《成都商报》报道,8月1日起,一条“乐山一学员5次驾考未过在考场自杀”的视频消息在朋友圈疯传。不过,经成都商报记者调查发现,此事是发生在南充一驾校科目三考场的一幕。当事男子25岁,并非自杀,而是因考前一天饮酒,当天在候考室等待参加科目三考试时发生呕吐,并伴随胃肠消化道出血,看上去有些恐怖。
看了这则新闻,笔者不由得想起中国古代的两则故事:其一,宋国有姓丁的人家,因为缺水,常年需要一个人负责外出挑水。一天,丁家打井成功,省了挑水的劳力。丁家人高兴地对邻居说,“吾穿井得一人。”(我们家自从打了井后,就多出一个人来做事了。)邻居一听,便四处传说,“丁氏穿井得一人。”(丁家打井时在井底发现了一个人。)最终,这事儿还惊动了国君。其二,战国贤人曾参和母亲在费地居住时,有跟曾参同姓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母亲说,你儿子杀了人!曾母不信说,我儿子不会杀人。接着,又来人说曾参杀人了,曾母思想有点动摇,接着又来人说曾参杀人了,曾母这下不得不相信,赶紧翻墙逃走避祸去了。
花了半天时间说上述两则典故,笔者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自古至今“十里路上无真信”。一则消息,在经过多次传递后,真实性就会逐渐耗损,失真的程度就会越来越严重。上述新闻被以讹传讹,在流传过程中,不乏有好事者唯恐故事不精彩,不断地添油加醋,最后,活生生地将一个生病的年轻人说成是驾考不过关“自杀”。如果不是作为传统媒体的成都商报派记者采访核实,这个“三人成虎”的故事,还不知会传多久,变成什么样的版本?——弄不好又掀起一轮针对驾考、针对某驾校的网络讨伐。
公众传播发展到今天,已经在信息发布者和受众之间,产生了极大的变化。在互联网时代和自媒体时代,新闻不再是某些人生产,某些人被动接受,而是“人人都有麦克风”,每个人既是新闻的接受者、消费者,也是新闻的采集者、发布者。于是,人们慢慢发现了互联网上消息的鱼龙混杂,真假莫辨。尤其是当下,有了微信作为工具、朋友圈作为载体,海量的信息呼啸而来,一则消息一经传出,立马到达天涯海角乃至世界各地,影响巨大。
笔者在此奉劝那些喜欢发朋友圈的人在发消息时,首先要有法律意识,不要为了扯眼球而胡编乱造,不清楚的不明白的内容,不要轻易发送,否则会承担法律责任、惹上官司;其次,在收到朋友圈消息时,多动动脑筋过滤一下,仔细辨别真伪,不确定的不要随手乱发。虽然网络空间无限,但我们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意识必须对此有所限制。
新闻推荐
全国工会对口劳务协作大型招聘洽谈会在川启动 9省市招聘10余万岗位
新华社成都3月17日电(记者王敏吴晓颖)以“情系灾区人民,合力促进就业,倾心维权服务,共建美好生活”为主题的全国工会对口劳务协作大型招聘洽谈会17日在四川绵阳启动。9省市将在川招聘10余万岗位,且...
南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充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