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农民唐承忠 48年笔耕不辍

四川农村日报 2015-07-24 08:48 大字

□袁璐 特约通讯员 唐军

64岁的唐承忠是南充市高坪区喻家乡人。48年来,他在耕作之余创作出260余篇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歌词、剧本、小品等,约100万字,并在各级报纸刊物上发表80余篇。

“这句话有点别扭,我这样改了一下……”7月3日,在高坪区喻家乡文化站,唐承忠正和文化干部彭学昌讨论着新创作的剧本 《团年饭》。谈及自己的创作经历,他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

学生时代 爱上文学

唐承忠第一次对文学创作感兴趣是在初中时代。1966年,他在龙门镇一所中学上学,同桌家里开了一间书店。

“我常常看到她在课余时间看小说,很羡慕也很想看。”唐承忠说,他当时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向同桌女生借书,没想到对方爽快地答应了。后来,女同学经常把书借给唐承忠看。就这样,唐承忠阅读了大量文学作品。有了文学积累,他开始和一些同学写散文、编打油诗,并创作剧本供其他同学表演。一时间,唐承忠成了学校有名的才子。

1966年,初中还未毕业的唐承忠辍学回家。第二年,唐承忠加入乡上的文艺宣传队,创作了不少的歌曲、诗歌和剧本。“以前每个乡镇都轮流演出,很多乡镇的歌舞节目没人看,但到了我们乡表演时,下面的观众是人山人海。”唐承忠说,他当时创作的作品都取材于生活,很有趣味性,通俗易懂,深受群众喜爱。

结识文友 热衷创作

1981年2月,唐承忠创作了第一首诗《我的祖国》。他把这首诗寄到《南充文艺》杂志,虽然没有发表出来,他却因此获得了一个参加南充县创作会的机会。

创作会上,唐承忠学习到不少写作知识。会后,他创作了一个话剧剧本 《争木匠》,并在《南充文艺》上发表。见自己的作品第一次变成铅字,唐承忠对创作充满信心。1982年3月,他参加了改革开放以来南充地区第一次创作会,并结识了很多文学友人。之后,他常常和友人们交流、切磋,写作上也有了很大进步。

同年,唐承忠创作的诗歌《我不是燕子》在《四川青年》上发表。1982年至1986年期间,他在各级报纸刊物上一共发表4个剧本和诗歌40多首。

组建团队 收获颇丰

唐承忠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平时与老伴一起种地耕田,带带孙女。闲暇时,他爱在乡间转转,到乡亲家聊天,挖掘写作素材。尽管已是花甲之年,唐承忠仍会常常因突然冒出来的灵感,半夜起床写作,直到天亮。

在唐承忠的鼓励下,喻家乡好几个干部都提笔开始文学创作,他们还组成了一个创作团队。2014年,该团队创作的10多首歌词被全国群众创作歌曲展评获奖作品集《神州歌海》收录,唐承忠创作的歌词《龙门》获得银奖。在2015年南充欢喜大拜年活动中,唐承忠创作的小品《相约龙凤宴》和歌词《相约在春天》均获得二等奖。

48年来,唐承忠创作了各种体裁的作品260余篇。目前,他正在对新创作的电影剧本《魔方》进行最后修改。“不少人都找到我,想买这个剧本。”唐承忠说,只要他还拿得动笔,就会一直创作下去。

新闻推荐

紧接版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廉洁从

(紧接01版)加强党性锻炼和道德修养,心存敬畏、手握戒尺,廉洁从政、从严治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始终保持干事创业、开拓进取的精气神,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

南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充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