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丹青妙手的帛上“绝舞”

四川日报 2013-09-06 15:09 大字

□冯超颖

“出身”南充 蜀中三绝

蜀绣、蜀锦、蜀绘被合称为“蜀中三绝”,相对蜀锦和蜀绣,蜀绘一词对世人来说可能相对陌生。毕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蜀锦、蜀绣,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而最年轻的蜀绘出现至今不过30余年。但对于南充而言,蜀绘的意义深远,因为它是南充“土生土长”的丝织印染工艺,是南充丝绸文化发展的一大结晶。

蜀绘的出现和发展要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因为一次为同事在婚房蚊帐上作画的经历,原南充绸厂设计室的刘成才与同事们开始在丝绸上手绘写意山水花鸟图案,并将绘画发展到手绢、方巾、睡衣上,没想到在国内的展销上引起轰动,名声大振。

随着研究的深入,手绘工艺发展迅速。2005年,在杭州首个“世界丝绸博览会”上,南充展出的手绘工艺品引来关注并获得嘉奖,这时手绘也被正式改称为蜀绘。时过境迁,如今年过七旬的刘成才早已退休,当年与之一同创作、发展蜀绘的技师也相继退休,目前专门从事蜀绘工艺的技师不超过5人。今年62岁的刘仕成就是陪着蜀绘一路走来,仍然“坚持在岗”的技师之一。

独特工艺 成就“绝艳”

近日,笔者在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的蜀绘工作室内见到刘仕成,只见他下笔如流水,丹青迅速在白色的绸缎上染成栩栩如生的画面。据了解,他是目前仍在全职从事蜀绘工艺的最年长者。

刘仕成1978年开始在原阆中丝厂从事图案设计工作,渐渐加入丝绸手绘之列,2004年将工笔画元素大量运用在蜀绘里,完善和丰富了蜀绘题材。刘仕成现场为笔者展示了在团扇上蜀绘的过程:用专门的丝绸印染颜料加上秘制的配方在洁白的绸缎上作画,下笔即成,无法修改,这个过程里不容笔下出错,技师没有5年以上的手艺是不敢轻易在丝绸上下笔的。作画绸缎也有要求,密度太小、过于轻薄的面料会晕染颜料,不宜作画,目前使用最多的材料是素绉缎。画好一幅写意山水画,刘仕成仅用了10余分钟;画好后的丝绸经过后期高温固色和水洗浮色,乃至装裱、包装等,一件作品才算完成。完成的蜀绘图案层次丰富、色泽艳丽动人,入水不晕染,成为丝绸印染中的一抹“绝艳之色”。

蜀绘的另一精妙之处在于其作画之处丝绸的手感仍然如“无画般”柔软细腻,这一点要归功于蜀绘所用的植物性颜料以及技师对颜料里添加的“秘制配方”。正是这“绝艳”和柔软,才造就了蜀绘“蜀中三绝”之一的地位。

挑战困境 不当绝作

“我已经有3年没有徒弟了,连子女都不肯跟我学。”目前全国的工艺美术基本都面临传承难的“通病”,刘仕成也道出自己的心酸:现在的年轻人难以静心作画,不高的收入也无法吸引从业者。

对于传承问题,“顺成纺织”相关负责人王尚雪提出:年轻的蜀绘要追求发展,除了要丰富题材、精细技艺外,还必须与市场紧密联系。他们专门注册并成立了蜀绘研究所。在今年4月的《四川省工艺美术千亿产业发展规划》中,蜀绘被列入“做优做强十大重点产品”目录,这给蜀绘的发展是一个很大鼓舞。王尚雪告诉笔者,虽然目前专门的蜀绘技师极少,但只要他们提供颜料和后期加工,资深的绘画技师在稍作尝试后都能为蜀绘服务,这样一来,蜀绘不仅能摆脱“传承通病”,还能有更多风格各异的作品。

新闻推荐

南充:免费听戏过中秋

第二届嘉陵江灯戏节开幕本报讯(记者张立东)9月19日,第二届中国(南充)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在南充大剧院开幕。为期3天的艺术节吸引了山西临汾蒲剧院小梅花蒲剧团、河南省曲剧团、南充市川北灯戏...

南充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充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